1 / 8
文档名称:

乡土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docx

格式:docx   大小:3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乡土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3/2/6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乡土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乡土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乡土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乡土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
 
 
Summary:乡土教育是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吉林省边疆地区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在教育實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在新的国家发展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研究选择吉林省5个县市区的典型中小学,对学校开展乡土教育的态度、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此来了解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教育的实施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思路,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Key: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教育全球化教育改革
一、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教育现状
吉林省作为边疆省份,其民族民俗、历史变迁、地理生态等都具有典型的区域特质和乡土教育开发空间,所以就这一区域的乡土教育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价值而言,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乡土教育尽管近年来在“反宏大叙事”的教育研究潮流中愈发得到重视,但仍缺乏具体而实证的研究。对于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机理的分
析,是对于当下中国乡土教育这一宏大课题的微观实证,也是一次教育理论与乡土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探索。吉林的个案成果,或将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中国化道路的选择。就现实意义而言,在国家建设全面提质的“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如何以教育的力量助推吉林等东北地区的振兴,服务于“长吉图”战略先导区的开发与建设,正是研究吉林边疆地区乡土教育的现实基点。乡土教育不仅间接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更关涉到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有利于文化保护与精神传承。探索保护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文化资源及其教育实践的途径,既是在开展爱乡教育,同时也是在进行以乡土为原点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进步观念教育和全球意识的教育。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吉林省边疆地区包括延吉市、珲春市、白山市、长白山池北区、集安等5个市县10所学校,共计925名中小学生接受调查。通过汇总调查数据,我们看到了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教育的实施现状。

据数据显示,%的学生喜欢自己的家乡,%的学生认为学****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和****俗文化传统很重要;有87%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的老师利用课堂向学生讲过有关自己家乡各方面的知识;%的老师会把自己家乡各方面的知识贯穿在其他学科课程中讲给学生;%的学校开设了专门的有关自己家乡的课程;%的学校设置专门教师讲授有关家乡的知识;%的学生对学****自己家乡知识感兴趣。

学生对家乡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途径:%的学生通过父母了解;%的学生通过学校教师了解;%的学生通过广播电视了解;%的
学生通过报纸了解;%的学生通过书籍了解;%的学生通过当地庆祝活动了解;%的学生通过民族节日了解。

乡土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民族传统手工艺与民族文化知识教育。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掌握了当地民族文化知识。24%的学生会唱当地民歌;%的学生会跳当地民族舞蹈;%的学生会画民间美术作品;%的学生会做当地游戏及体育项目;%的学生会做当地的特色食品;%的学生会做其他方面的内容。
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族群认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他们热爱乡土的感情,而乡土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
二、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师问卷调查中,关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是否有专门的经费用于实施乡土教育,%的教师回答有,%的教师回答没有,%的教师不清楚。关于“学校有专门的经费用于开展乡土教育课程吗”,%的教师回答有,%回答没有,%的教师不清楚此事。%的教师认为地方和学校不重视乡土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教师是教育中的主要因素,教师质量的高低决定和影响着教研质量。教师问卷中“您认为影响乡土教育实施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教师认为是缺乏
相应的师资力量,也是排在第2位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之一。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教师结构不合理的这两个问题,是影响乡土教育实施的关键。

%的教师认为乡土教育缺乏教材,这是乡土教育实施的第三大困难。国家尚未颁布指导性的地方乡土教材建设的体系化方针,更未将乡土教育纳入到学业考试范围内,而地方教师受限于教师个人素养和资料限制,也无力开发高质量的地方乡土教材。
三、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教育实施对策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改革规划的历史元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中国社会改革的总方针。解决吉林省边疆乡土教育的问题,提升吉林省边疆乡土教育的品质,应当置于国家整体改革的战略背景中予以理性应对。全会公报中所提出的社会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针,正是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教育实施对策的“Key”和“着力点”。
1.“创新”的乡土教育——“互联网+”战略的实施
传统的乡土教育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必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来予以解决。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乡土教育的前提是乡土教育资源的创生。吉林省边疆地区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但现有的开发和整合力度远远不够,建议在鼓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力开发乡土教材的同时,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实施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教育的“互联网+”战略,开发“白山黑水:吉林乡土教育网”。诚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将信息科技融入本土教育,建构乡土网站,打造特色本土文化资源中心,为教师继续教育、教
师的学科教学,以及基于本土文化特色的探究性实践活动的开展服务,是有意义的事业。”[2]乡土教育资源网的理想形态,不应仅仅是单向度的信息的呈现和灌输,而应当是允许教师和学生参与和互动的双向度、参与式的学****交往平台,网站的建立将有助于更高层次的乡土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创新,那就是打造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教育的品牌“慕课”,让传统的处在“边缘”地区的乡土教育,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而成为现代教育的焦点话题。
2.“协调”的乡土教育——“G-S-S”教育治理模式的建立
处理好鄉土教育实施与参与主体的关系。具体而言,吉林省边疆地区的乡土教育品质的提升需要教育体制的创新、学校教育机制的创新、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教师人才队伍凝聚和稳定机制的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的创新、学生学****与实践模式的创新等等各个维度。上述创新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保障吉林省边疆乡土教育稳定持续开展的教育治理模式的创新。与传统的教育管理不同,教育治理新思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组织和学生个体等诸多利益群体,在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学机制保障下,通过合作、协商与共治的方式,实现乡土教育价值创造的最大化。我们建议成立由“政府-学校-社会”三级机构合作联动的“G-S-S”模式,具体而言,就是由吉林省教育厅边疆与民族教育部门(Government)牵头,组织省内边疆地区中小学(School),吸纳有志于参与边疆乡土教育的社会力量(Society)组成扁平的教育治理体系,统筹全省的边疆地区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与高效利用,从体制机制源头理顺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教育的治理体系,确保乡土教育品质提升途径新常态的建构。
3.“绿色”的乡土教育——“吉林乡土文化”标志物的打造
乡土教育贵在葆有乡土文化的本位,拒绝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教育资源。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成果表明,如同自然物产的鲜明地域特征一样,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同样值得传承和保护。以吉林省为腹地的关东文化圈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数千年来形成了独具“关东-吉林”风味的地域文化,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吉林省边疆地区尚有比较完好的保存。但是,这种原生态的地域文化正在迅速地受到社会现代化同质潮流的侵蚀,如果不加以保护,此种地域文化将迅速消亡,我们的子孙将来会面对没有地域文化传承和滋养的窘境,从而在精神上“无家可归”。“乡土是我们的精神之根。教育现代化要记得住乡愁。”[2]因此,建议组织省内乃至全国精专于吉林乡土文化的历史与文博专家,组织专门的吉林边疆地区乡土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委员会,借用现代教育与科技手段,系统建设“吉林风土文化遗产名录”,像评选“吉林八景”一样,发动社会力量组织酝酿最具吉林乡土气息和历史底蕴的“吉林乡土文化”景观,让学生和吉林公众熟知最原汁原味的、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风情的吉林乡土文化标志物,从而让受教育者通过感性认识产生强烈持久的吉林乡土认同。
4.“开放”的乡土教育——“地方性”知识的“普世化”
毋庸置疑,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的和开放的社会,在此背景下开展乡土教育决不能故步自封,而应当与时代、国家和世界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在吉林省边疆地区开展乡土教育,应当以全局和整体性的思维,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首先,乡土教育与时代进步观念的教育。乡土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它积淀和传承了具有历史性的地方性文化遗产,但乡土教育绝不是仅仅强调乡土文化的历史性,它的现实价值恰恰体现在其鲜明的时代性上。乡土教育必须与时
俱进,让传统的地方性文化在时代整体进步的潮流和国家日新月异的新变革中找到新的教育生长点。其次,乡土教育与全球意识的教育。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乡土教育的“地方性知识”应当向世界敞开胸怀,与开放的世界意识的熏染同步。乡土教育应当以一种独特的“普世化”的方式贡献于世界文化基因库。再次,从学科角度讲,乡土教育应当寻找与其他基础教育学科之间的逻辑契合点,有机融入中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学科知识的体系当中,以“知识普世化”的方式向其他学科保持开放的态度。建议组织专家修订吉林省基础教育人文学科课程大纲细则,将吉林省边疆地区的乡土教育纳入中文、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相关学科的学科知识与能力网络之中,同时组织省教研部门制定具体课程实施方案,明确边疆乡土教育的学科教育内涵与边界、价值与意义、方法与手段,通过“课程大纲指导意见”的方式下发,以利于乡土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交融。
5.“共享”的乡土教育——作为“爱国”教育的“乡土”教育
乡土教育强调地方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但乡土教育的根则深植于更宽广深厚的民族国家背景。在中国正经历深度变革和社会巨变的现时代,尚存诸多影响国家稳定的因素。对于吉林省而言,边疆地区往往也容易受到国家分裂主义势力的攻击。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乡土教育与国家教育的关系。要让教师和学生深刻感知:乡土是国家的乡土,没有国就没有家乡,没有国就没有本土,乡土是乡民的“根”,而国家则是乡土的“根”,乡土教育正是展现我们祖国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多样,乡土教育应当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在边疆地区开展片面的乡土教育而滋生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极端情绪,那种乡土教育是无根无魂无原则的乡土教育,是应予以坚决抵制的。总之,乡土
教育在有益于学生个体的人文主义素养提升的同时,更应当有益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建设“长吉图”先导区和“振兴吉林”的战略构想,促进吉林省边疆地区与其他内陆省份的交往和与邻近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将吉林省边疆地区乡土教育的成果“共享”于吉林省乃至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业,这是吉林省边疆地区积极开展乡土教育的根本政治原则与学科导向。
————————
Reference
[1]李臣之,:逻辑、·教材·教法,2016(1).
[2]《人民教育》,我们向上生长[J].人民教育,2016(1).
[作者:张岩(1973-),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吉林省教育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兼高中历史教研员,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郑雪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