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1).doc

格式:doc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1).doc

上传人:cdsqbyl 2015/3/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团体辅导方案
2008年04月
团体名称:我们的小家
活动地点:校园草坪、南师大心理团辅室
活动时间:分为八次,每周一次,每次约90分钟
活动对象:大一大二的同学
参加人数:12人
设计动机: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民调所的调查报告显示,当问及“你与同学关系如何”时,%的人认为相处较融洽,%的人承认会偶尔发生矛盾。从整体上看,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健康的,%的人认为自己与别人交往“一般喜欢”或“无所谓”,可见大学生之间交往的主动性较为欠缺。
北京市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做了3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因,占40%以上,已经超过了择业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压力。
大学生从小一直局限在家庭和学校这些单纯的生活环境中,埋头于学业,没有闲暇和精力顾及人际交往,还有一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会替别人着想,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人际冲突和矛盾的应对知之甚少,往往凭直觉、凭情绪、凭经验来处理各种人际问题,以至于弄巧成拙,导致各种人际冲突的发生。而大学生中的人际关系紧张更多地表现为宿舍的矛盾。许多来自城市的孩子,过去都是自己独处一室,上了大学后,至少四人一屋,学****生活中,难免发生各种矛盾,一些学生相互间又不能包容和谅解,致使矛盾激化,有的家长也被卷了进来,甚至需要院系老师出面才能解决。
宿舍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中度过的。据统计,大学生在宿舍中的活动时间除去睡眠,每天仍有5~7个小时在宿舍活动,如果加上睡眠时间,每天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可见宿舍人际间的相互作用既频繁又紧密,大大地增加了宿舍人际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宿舍里面的成员相对固定,在一起的时间也非常多,交流时间长且深,因此宿舍中的人际关系也就相应地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并且,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处于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时,同伴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成熟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宿舍成员获得一种归宿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相反,宿舍关系不和谐,会让人感到压抑、焦虑、烦恼,从而阻碍了人的潜能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与生活。因此,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大学期间学****和工作的成败。
二、理论依据
《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舒茨(1958,1966)主张人际关系是否要开始、建立或是维持,得依双方的人际需求相互配合的程度而定。
人际需求包括情感(affection)需求、归属(inclusive)需求、控制(control)需求。
情感需求
个人有付出情感与获得情感的期望,并且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达情感,和他人建立关系并维持情感需求。
(underpersonal):
避免亲密关系,态度冷漠。表面上很友好,却与人保持一定的情绪距离。
(overpersonal):
希望与他人有密切的情绪联系并试图建立这种关系,态度积极热情地想与每个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情感也不易专注,较不易获得交心的情感。
(personal):
关系密切与否都能恰当地看待自己。依据情况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也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归属需求
个人能被他人认同接纳,在群体情境中产生归属的需求,想要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undersocial)的人生活较为封闭,通常选择独处,内倾、退缩、避免与他人建立关系。与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oversocial)的人生活中常需要同伴,无法忍受孤独,经常向外与他人进行接触、吸引他人注意。
(social)的需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决定自己是否参与群体,可以一人独处,也可以参与活动以满足归属的需求。
(三)控制需求
个人希望能成功地影响周遭人事的欲望,在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
(waiver):倾向于谦逊、服从,在与他人交往时拒绝权力和责任。
(autocrat):好支配、控制他人,喜欢最高的权力地位。
(democrat):根据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能顺从上级,亦能自己掌权。
《符号互动理论》
Mead和Blumer认为个人对于他人的行为并非产生直觉反应,而是透过思考和诠释,然后针对他人行为的意义,产生文字等抽象符号的媒介。
其三种基本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