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白话文金刚经.docx

格式:docx   大小:117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白话文金刚经.docx

上传人:艳芬 2023/2/9 文件大小:1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白话文金刚经.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白话文金刚经 】是由【艳芬】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白话文金刚经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Document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白话文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说
法会因由分第一
弟子阿难说: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我亲自听到如来佛说的。在说此经的时候,佛是在舍卫城的只树给孤独园,与有德性的高僧及各弟子,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那时候已经是快到吃饭的时刻。大伙儿穿上了架裟,拿着盛饭的钵,由只树给孤独园走进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处吃饭。佛吃过了饭,就将衣钵收拾干净,也洗净了脚,亲自在地上铺好座位坐下来。
善现启请分第二
这个时候,众弟子中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在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两手合掌,很敬重地对如来佛行了一个礼,赞叹地说:‘希有的世尊,您对于未成佛的菩萨弟子,善尽保护怜念他们的善心;又善于咐嘱指导一切学佛的大众。世尊!还有那些善男信女,若是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要怎样才能使这个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他们起了妄念的时候,又要怎样去降伏他的妄心呢’佛回答说:‘问得好!问得好啊!照你所说的,知道我善尽保护怜念未成佛的菩萨弟子,也善于咐嘱指导一切学佛的大众,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仔细用心地听,我来为你们解说。’须菩提听了很快地回答说:‘是的,世尊!我很高兴听师父说明这个道理。’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诉须菩提说:‘诸菩萨、摩诃萨等应按照我下面所说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降伏妄心的方法,就是要不着一切众生相。我把一切众生归分为九类:如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如有色、无色,如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众生。我要为所有众生灭他们的业障,度他们超脱轮回六道,以至于不生不死入于清净无为之乡。话又说回来,我虽然这样灭度,但是一切众生实在没有得我的灭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与菩萨,同具此菩提心,现在灭他们的妄心而度归清净,不过还其所本有,也就是他们自性自度,并非是我所度的。须菩提!若他们有得我灭度的念头,即是还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执着自性的众生,尚未灭度无余,自然不是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佛再对须菩提说:‘菩萨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应该不着相布施。所谓不着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净,离开色、声、香、味、触、法等尘相而布施,也就是施者忘施,受者忘受,并且要忘记所施之物。(如此施空、受空、物空即所谓的“三轮体空”。)须菩提,菩萨应该不住相布施,为什么呢因为着相布施,是局于有相;而众生之相,实在只等于一微尘,即使能因此而获福也是有限的。若不着相布施,就无相可住,像这样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不可限量了。须菩提!譬如说东方那无边际的虚空,你可以以心思度量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佛又说:‘须菩提!再与南、西、北四方及上下的虚空那样毫无边际,你是否可以用你的心思去度量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佛又说:‘须菩提!菩萨若能不着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也就像虚空这样的不可限量。须菩提!菩萨应该照我善护念、善咐嘱之教,如是降伏妄心,而又不着相布施,常坚守着菩提心。’
如理实见分第五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普通修行的人,能看见如来的形体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能见到如来的形体。原因是师父如来您所说的形体,并非形体,是法相,所以不能看见。’佛又告诉须菩提说:‘不但我的形相是这样的,凡世间所有的相,都是虚无不实的。若是识破了诸相都是虚空的道理,就可以见如来的法相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向如来佛禀告说:‘世尊!您所说的不住相布施,以及所谓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种无相真空的妙理,一般众生听了能了解相信吗’如来佛听了就告诉须菩提说:‘你不能这样说。我说的法,虽是深妙,难道都没有相信的人吗不但现在有人相信,将来也是会有的。就是到我死后,后五百岁,有持守戒律广修福田的人,看到此经中的一章一句,自能信以为真。也就可以知道这种人善根深厚,不仅是一二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乃是从无量佛所种得来的善根。这种人看到此经的一章一句,而能心净不乱,心信不疑。须菩提!我确可以洞悉此种净信众生是通佛性的,是可以得到如十方虚空漫无天际的无量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善根纯熟,已悟得真空无相的道理,已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且无法相,也无非法相。这又为什么呢如果这些众生,若心有所取相,即着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若执着此经章句,也是着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若心执偏空,就是固执人死身心皆断灭,归于空无的一个错误的断见,也与着四相无异。所以于法相实不应执有也不应执无,才得以悟入性空,自然离法。就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常告诉你们这些比丘,对于我所说的一切法,只是要你们假借此法而离相见性;假借此法使你们度脱生死的苦海。如果你们见了自己的本性,证了涅盘之乐时,就可以舍去此法。就好比编竹筏,渡人过河,到了彼岸就不须要再用筏了。似此佛的正法尚且要舍去,何况不是佛法的世间文词,又为什么坚持不舍呢

无得无说分第七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已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吗你认为我有说一定之法吗’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知道了解佛您所说的意思,没有一定的法。而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也没有一定的法可说。同时,也没有定法让如来可说的。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法,是无上菩提之法,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色相取;只可意会,不可以言说;是非法,又是非非法。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不但我师父如来以外,就是一切贤圣,皆用这个无为法自修。只是随各人所修的程度不同,而所得证悟就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了大千世界的金银七宝来行布施,你认为这个人所得的福德难道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当然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的布施,毕竟还是无福德性。然以人世报施的福德而言,所以您说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如来佛又说:‘如果有人,受持此般若经,甚而只要为人演说此经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那么他所得到的福德,比前面说的用大千世界的七宝施福所得福德更多。为什么呢
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法,皆从此经缘生的。所以才说般若是诸佛之母。须菩提!但要注意般若并非佛法。意思就是本来就没有佛法可言,不过藉之以开悟众生,替它取名为佛法而已。所以所谓的佛法,就不是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须陀洹时,是否要预先思念自己得声闻初果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初得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的意思虽称为入流却无所入,因其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才称为须陀洹。’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斯陀含,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得声闻第二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二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的心境,已达于至静之处,虽然当时的修行还是一生一灭,所以称之为一往来,实际上已无第二个生灭,心不着生灭之相,所以实无往来。’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阿那含时,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已得声闻第三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三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心空无我,已断尘识思惑,六尘四相,一一证空,而无不来之相。所以阿那含意思虽称为不来,其实是永不来欲界受生的意思。’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阿罗汉时,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已得声闻第四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四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心空相俱灭。既无得道之念,也没有得果之念,不再感受未来的生死,并不是另外有个实在的自性法,可以称之为阿罗汉。如果阿罗汉自念得道,即着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罗汉了。世尊!您曾经这样说过我:说我远离一切着相、取相的分别,远离一切是非,契合真理,已到奥妙之处。在诸弟子中,赞许我为解空第一。是第一个脱尽人我,断绝此念,离欲的阿罗汉。世尊!我虽蒙师父您如此的称赞,我确实没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便是生了妄念,又如何得到六欲皆空的阿罗汉。如果是这样,您就不会说我是好寂静的阿兰那行者,因为我心原无所得,亦无所行,只因本分上一尘不染,以此得名须菩提而已。所以师父您才称赞我是好寂静之行者。’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以前我在与然灯佛会晤时,从他那儿有没有得法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您在与然灯佛会晤时,是自修自悟,于法实无所得。’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菩萨发心从事庄严佛土,是不是真的有佛土可庄严呢’须菩提回答说:‘不是。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你所说的庄严,不是形相庄严,不过假藉庄严之名而已。’佛又说:‘就因为如此,须菩提!所以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一心不乱,生清净心,不可执着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否则便受六尘所蒙蔽、所束缚,妄念旋起,怎么能清净呢原来清净心,本无所住的。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如须弥山王,你认为他的身形是否很大’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世尊!但是此人身形虽大,不能称为大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形再大,也是有生有灭,终受轮回;而师父您前面说的非相法身,乃是清净本心,是真法身,此心包廓太虚,周藏法界,无相无住,岂是须弥山所能比量的吗这只不过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大身而已。’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佛说:‘须菩提!如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条恒河,那么所有恒河内的所有沙,难道你认为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以一沙各代表一恒河,河尚且就有无数多,何况是所有河中的所有沙呢!’佛又说:‘须菩提,我实在告诉你,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一粒沙当作一个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那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世尊!’佛又告诉须菩提说:‘若有善男子或善女子,为他人说及此经,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四句等,而这个法施所得的福德又胜过前面用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来得多了。’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佛再进一步的说:‘须菩提!若有人随便在什么地方,演讲此经,甚而至少只说四句偈、四句等,使那些听到说经的人,消除妄念。应该知道遇到说此经的处所是十分难得的,一切世间的天、人、鬼神等对于此处,皆应恭敬供养,作礼散花,如供养佛的塔庙一般。何况是那种人能完全受持读诵般若经典,当然是格外值得尊敬了。须菩提!你可知这种人就是成就世上第一希有的无上菩提法。因般若能趋于无上菩提,世间没有一法可与般若相比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若是般若经典所在之处,即如有佛在,可以说得与佛弟子三宝同居,亦要宛如对佛弟子一样的尊重。’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那个时候,须菩提对佛禀白说:‘世尊!此经应该取一个什么名字我们应该怎样受持奉行此经呢’佛就告诉须菩提说:‘此经就取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你们应当依法奉持。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须菩提!我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是妙觉本性,空如太虚。本体既然是虚无,那里还会有什么名字。不过恐怕人生断见,不得已勉强取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称,为便于众弟子奉持而已。须菩提!你认为我对此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般若是在于自性自悟,既无可名之名,我师父就无所说。’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甚多。世尊!’佛又说:‘须菩提!微尘虽多,但皆无自性,悉假因缘而有。凡是因缘的,必然是空的,所以因其原无实性,所以说是非微尘,只不过假藉个名,称为微尘而已。同样的道理,我说世界虽大,然一切劫尽则坏,也是虚空不实的,只不过假藉个名,称为世界而已。’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三十二相,是属于因缘假合,亦即随着众生的妄心所现的假相,根本没有它的实在自相可得,也是假藉个名称为三十二相而已。’佛又再提醒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相等恒河沙的生命来布施众生,以牺牲生命来布施以求福德。再说假如有另一种人,演说此经,甚而至少只说四句偈、四句等,他持经布施所得的福,还是比前面说的舍身布施的福更多了。’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那时,须菩提听如来佛说到这里,心中已经深悟佛理旨趣,颇为感动的流下泪来。不禁向如来佛赞叹了一声:‘希有的世尊!您所说这个深奥的经典,即使在从前,我虽具有慧眼,也能一闻千悟,却是未曾听得如此深奥的经。我既闻此经,自性清净中,已悟有本来全真的实相。如果有人,得闻此经,而信心纯正清净,毫无尘念。而生般若真实之实相,就可知道这种人,是非常难得,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人。但是,世尊!究竟这般若实相,就是诸法空相,不是一般所说实物,但为引导众生离开执着而找回本心,不得不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实相而已。世尊,此经我听到这里,已能了解其中的妙理,信奉修持,应该不是难事。倘若后世过五百年之后,是浊世末法的时候,离开师父您的时期已远的苦海茫茫众生,听到此经而能信解受持的人,则此人真的是明了自性的第一人,实在难得。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