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城市 · 规划 · 原理 (二) 魏立华-02居住用地.pdf

格式:pdf   大小:3,753KB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城市 · 规划 · 原理 (二) 魏立华-02居住用地.pdf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7/9/21 文件大小:3.6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市 · 规划 · 原理 (二) 魏立华-02居住用地.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市·规划·原理(二)
——《城市总体规划》
Dr. 魏立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12-6-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1
第三讲:城市用地分类与居住用地
ƒ 第四章城市构成及用地规划
第三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第四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一、居住用地
①概述;
②居住用地的构成与分类;
③居住用地的指标;
④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重点)
•理论发展
•用地选择
•原则
•形态等
2012-6-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
第三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ƒ 城市用地的分类
•城市用地对应于所担负的城市功能,划分不同的用途。
•中国早期城市用地功能划分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及文教区等;台
北市1983年土地使用分区管理管理规定,将城市用地分为:住宅、商业、
工业、行政、文教、仓库、风景、农业和保护等九种用途。
•建设部1990年颁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90)》,将城市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
和73小类。城市用地划分大类参见表4-3-1(p84)。
•城市总体规划中使用大类,详细规划阶段使用小类。
•城市用地分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利于土地的利用与管理,利于不同
城市、不同规划方案之间进行类比,便于规划指标的定量与统计。
2012-6-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3
第三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ƒ 城市用地的构成: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
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
城市中心郊县县城工业园区机场
中心城区近郊区城市规划区范围高速公路
城市用地构成示意图
2012-6-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4
2012-6-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5
Town ofQueenCreek,Arizona,
20
05
2012-6-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6
第四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ƒ 居住用地
•概述:“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安居乐业”;各具特色的家居生活与
户外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消费及游憩等活动,故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
动的场所,称之为居住用地。
•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载体。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要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研究确定居住生活质量及其
地域配置的目标,结合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条件,选择适合的用地,处理好居
住用地与城市其他用地的功能关系,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布局,并配置完善的
市政与公共设施,尤其要加强绿化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使之具有良好的生
态效应与环境质量。
ƒ 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用地构成: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呈集聚而地区性分布,是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
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
2012-6-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8
第四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①住宅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必要的用地
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如学校、商业、医疗、文娱、物管等设施用地
③道路用地:如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等用地
④绿地:居住地区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类别说明
一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
四类居住用地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注:1-3层为低层住宅,4-6层为多层住宅,7-9层为中高层住宅,10层及以上为高层住宅
中国居住用地分类(GBJ137-90)
2012-6-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9
第四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ƒ 居住用地的指标
•居住用地的指标可从: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二是居住用地的分级
以及各组成内容的用地分配与标准。
•影响因素:
①城市规模
②城市性质
③自然条件(如高纬度地区以最低一层住宅冬至日均日照时间2小时)
④城市用地标准
•影响因素:
①居住用地比重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GBJ137-90),但可根据城
市具体情况取值。
②居住用地人均指标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各
城市可根据其住宅产业发展、土地资源、建设方式等因素,制定适用的地方指
标。
2012-6-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