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骨科切口感染.pptx

格式:pptx   大小:76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骨科切口感染.pptx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9/22 文件大小:7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骨科切口感染.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骨科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骨科手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手术,通过骨科手术可以到对患者损伤的骨骼进行修复或者是重建的目的,并最终使得手术部位的功能得到回复。由于在骨科手术的进行当中通常会对手术的部位进行组织的分离、骨膜的剥离然后在骨骼受损的部位进行固定物(钢钉、钢板、髓内、异体骨等)的植入,使得手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手术后容易出现机体的排斥反应及切口的感染。一旦切口发生感染,就会引发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引起内固定物外露、手术部位皮肤缺损、骨髓炎、骨不连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治疗,对患者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的肢体残疾,更严重的将会危机患者的生命。
外科感染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组织在其中繁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等病理变化的过程。
分为

,如
,如腹膜炎
,如胆道感染
骨科切口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有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细菌来源
空气5%
手术人员35% 口鼻手
患者皮肤 50%
手术器械植入物 10%
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患者因素(不可控)
年龄
肥胖
吸烟
营养状况
免疫功能
各种慢性疾病
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医院因素(可控)
术前住院时间
术前皮肤消毒
备皮方式及时间
手术部位皮肤消毒
术前外科手消毒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感染或有菌手术人员的管理
手术室环境:通风、消毒等
手术器械的灭菌
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
手术技术:止血、异物等
手术持续的时间
体温与切口感染
麻醉损伤体温调节
麻醉时可能发生低体温
麻醉扩张血管降低中心体温
低体温引起:
--感染几率增加
--心肌缺血
--增加出血
术中低体温
氧摄入降低损害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
氧摄入降低可减少胶原蛋白的沉积-伤口愈合迟缓
30分钟的预热表明能降低感染率
舒适是患者最重要的感觉
确保所用患者任何时候的温暖
体温与保暖
预防低体温的方案应在手术前开始实施持续到手术结束后。
冲洗手术部位,使用37℃无菌生理盐水等。
保温方法:保温材料覆盖,强力空气加热,循环温水床垫,电阻加热等。
输血与切口感染
输血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异体输血显著增加切口感染率。
每输入1个单位的浓缩红细胞,感染的危险性增加5%。
血液储存时间延长,感染发生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