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世界近现代史1.doc

格式:doc   大小:256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世界近现代史1.doc

上传人:今晚不太方便 2017/9/23 文件大小:2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世界近现代史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指示,发出传单,号召举行打倒沙皇专制政府的起义。次日,彼得格勒的工人起义。沙皇从前线掉来镇压起义的军队也转到起义者方面,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取得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起义工人和革命士兵建立了工兵苏维埃,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
2.《四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1921年12月13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由美英法日四国签订有效期为10年。条约规定,四洋地区的所有岛屿和属地的权利”;一旦发生争议,则应举行缔约国的“联合会议”来解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任何其他国家的侵略行动的威胁时”,缔约各国“应完全坦白互相交换意见”以“共同或个别地采取最有效措施”;本条约一旦生效,“英日两国于1911年7月13日在伦敦缔之协定立即废止”。它的签订是美的胜利,美拆散了英日同盟并拉拢法洋地区暂时取得了均势,但并未消除帝洋地区的重重矛盾。
4.《九国公约》为了解决中国问题特别是山东问题,参加华盛顿会议的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九国于1922年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实质使中国回到了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
。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同年4月和会通过以美英方案为基础的盟约,并作为对德、奥、匈、保等国和约的第一部分。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美国威尔逊政府曾企图把国联作为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后因英、法、意、日反对未能如愿。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苏联于1934年9月18日加入。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1937至1938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先后共有17国退出国联。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国际组织,在一战后的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二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4月,正式宣告结束。
6..基尔水兵起义:德国一战战败已成定局,国内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社会矛盾尖锐。但德国统治集团仍想孤注一掷进行抗争。水兵拒绝战斗,水兵的抵制虽然迫使德国海军当局收回命令,但水兵们却遭到迫害1919年11月3日,水兵走上基尔街头游行示威,抗议海军当局,要求释放被捕者。游行示威随后发展为武装起义,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吹响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号角。基尔水兵起义是德国十一月革命的起点,同时也导致德国被迫宣布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它原称“国际派”,因该派曾创办《国际》杂志而得名。斯巴达克团主要领导人有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弗兰茨·梅林、蔡特金等。斯巴达克团在群众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宣传,揭露德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的叛变行为。斯巴达克团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组织领导工人斗争和反战运动。
1918年斯巴达克团号召了十一月革命,同年11月改组为斯巴达克同盟,12月正式建立德国共产党。
。1919年2月6日,英印立法会议通过罗拉特法案。该法案对印度人民的要求十分苛刻。印度人民在阿姆利则举行集会,抗议殖民当局专横暴虐,群众大会完全是和平性质的,却遭到英国驻军血腥屠杀,数百名群众丧生,另有千余人受伤。英国内阁成立亨特委员会调查此事。结果戴尔受到英内阁的“赞扬”。但他却受到英国人民和反对党的谴责。大屠杀不但没有慑服群众运动,反而激起印度人民更加激烈的反抗。阿姆利则惨案成为甘地于1920~1922年发动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直接原因之一。这一惨案,使印度人民反英斗争迅速高涨。
: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由于领导层没有及时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严重的弊端,引发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3月在列宁主持下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缴纳税粮后自由出售自己的产品;在工业、商业领域里推行租让制、租借制,欢迎外国资本家到俄国投资设厂,或者合作经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一定程度的贸易自由,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及城市居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