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80后”辣妈的网红创业路
“终于有机会实现心中的传媒梦”
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李丹阳说,从2014年夏天到现在,自己养育了两个娃,一个是她的孩子“小年糕”,一个是她创建的母婴自媒体“年糕妈妈”。
不久前,在“年糕妈妈”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B轮融资暨服务升级战略发布会上,记者见到了32岁的“糕妈”李丹阳。
“我怀孕时一直吐,就爱吃年糕,那时已流行用吃的东西给孩子当小名了,‘肉包’‘小糯米’‘汤圆’‘蛋黄’都有人叫,于是我跟先生当机立断,决定给小家伙取名‘年糕’。”她说。
“小年糕”出生不久,李丹阳就辞职当了全职妈妈。由于是医学专业毕业,又乐于助人,她逐渐成了身边妈妈圈中的育儿专家。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她开设了育儿微信公众号“年糕妈妈”,分享育儿心得。
“开通公众号还有一个初衷。我在家带娃之后,跟先生吵架的频率明显高了,产假期间,我全天跟孩子在一起,把屎把尿事无巨细,非常烦躁。每天眼巴巴盼着老公回家,可以跟我交流,陪我聊天,但其实他上一天班也挺累,我意识到这样生活是不行的,得找点事情干,于是就开始写文章。”在发布会上,李丹阳讲述了自己创业背后的故事。
“忙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良药,不管是夫妻矛盾还是婆媳矛盾,只要你忙了,一切‘病’自然就好了。”“糕妈”说。
“年糕妈妈”创建初期,所有内容都是李丹阳一人负责。由于服务性极高且轻松易懂,公众号的粉丝群日益壮大。为了帮助更多妈妈解决带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李丹阳开始系统性地学习和整理育儿知识。
“当妈妈需要极度认真。一周7天,我每天24小时待命,除了带娃和休息,其他时间基本用来做微信。我每天都会看育儿书,关注权威机构的育儿指南。过去妈妈们获取育儿知识的渠道大多是百度,但现在很多人觉得网上的东西不靠谱,便把我们当作育儿百科来用。慢慢地,一篇文章的阅读量从几百涨到几千,有时甚至达到数万,对我而言这是莫大的鼓励。”
运营公众号的压力其实很大。起初,李丹阳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周不定期发3篇文章。但对孩子刚刚出生不久的妈妈来说,这绝非易事。“白天跟熊孩子作斗争,晚上孩子好不容易睡着了,我还要熬夜写稿。”李丹阳表示,连父母都不理解她为何要花巨大的精力做网络公众号。
“医学硕士和临床医生,这些标签是父母希望看到的,但并不是我想要的。”李丹阳告诉记者,“我一直中规中矩,听父母的话,直到辞职开创公众号,我才终于有机会实现心中的传媒梦。”
为了做好公众号,李丹阳常常和内容“死磕”,别人改一遍就发,她会改三五遍,其他人做到晚上10点,她会熬到12点,“背后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自信也可以变成胶原蛋白”
2015年春天,李丹阳成立了“年糕妈妈母婴服务工作室”,建立了自己的编辑团队。实用的内容和幽默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使公众号的粉丝数迅速飙升,文章阅读量经常达到10万以上,形式也从单纯的图文向漫画、视频、动画等方向发展。应粉丝们的要求,“年糕妈妈”推送的频率从最初的每周3篇提升到每天1篇。
“糕妈是所有宝儿妈的贴心小棉袄!”“糕妈,你说得太对了,妈妈为孩子付出太多了!”“糕妈,这篇辅食食谱发的太及时,正愁明天给宝宝吃啥呢。”在“年糕妈妈”的后台,工作人员每天都能收到上千条类似的留言。
有了群众基础,李丹阳开始尝试做电商,为妈妈们筛选、提供优质的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