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生理学复习题.doc

格式:doc   大小:15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理学复习题.doc

上传人:85872037 2017/9/28 文件大小:1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理学复习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
第一节物质的跨膜转运:
单纯扩散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特点:顺浓度差;不需细胞消耗能量
物质: O2, CO2, NH3,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主动转运:钠—钾泵,又称钠泵。每分解一个分子ATP,向膜外转运3个Na向膜外转运2个K
生理意义:+胞外高Na,是生物电现象产生的基础。,从而维持细胞容积的稳定;
;

第二节细胞的信号转导
1、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第三节细胞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概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值。
特点: 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相对稳定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超极化:静息时膜内电位负值加大。
去极化或除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二、动作电位
1. 概念: 可兴奋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内向电流:膜外的正电荷流入膜内,引起膜去极化。
外向电流:正电荷由胞内流向胞外,引起膜复极化或超极化。
3实相与有关机制:去极化: Na+内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复极化: K+外流
负后电位: K+快速外流造成膜外暂时堆积致使K+继续外流速度减慢
正后电位: 钠泵活动增强
、动作电位、局部电位。
局部电位(局部反应):细胞膜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低于阈电位的轻度去极化
阈电位: 能使膜上钠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在一般细胞,阈电位大都较其静息电位的负值少10~15mV。
5. 神经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
绝对不应期:细胞兴奋性为零,给任何刺激均不能再次兴奋。
相对不应期:兴奋性小于正常值,需大于阈值得刺激就可兴奋。
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水平,需阈下刺激即刻兴奋。
低长期:兴奋低于正常水平,需阈上刺激方可兴奋。
意义: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
1. 肌细胞的收缩的本质是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得兴奋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运动神经轴突末梢→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囊泡中ACh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终板膜板化学门控通道开放→Na+为主、K+外流(极少)→产生终板去极化电位(EPP)→向临近肌膜传递,经总和达到阈电位即可在肌膜产生动作电位,最终Ach被接头间隙内的胆碱酯酶分解。
—收缩耦联的概念:耦联膜的电变化和肌细胞的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
耦联的关键因素是Ca 2+有关
、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和收缩的总和。
前负荷: 对于骨骼肌来讲,只是在最大最适的前负荷时肌张力最大,不在这个前负荷时肌张力下降。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收缩的总和≠动作电位的融合
第三章血液
:成人的血细胞均发源于骨髓,它由体积变小、核自有到无、血红蛋白从无到有
红细胞的原料:铁和蛋白质
:
:骨髓病变——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缺铁性贫血,缺乏蛋白质——营养不良性贫血,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EPO——肾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脾性贫血。
4白细胞内的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减少时易发感染;
淋巴细胞临床意义:病毒感染时升高。
: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血型的分类依据:。依据红细胞膜是否含有特意凝集原及凝集原种类分型。
:★原则:避免红细胞凝集
①首选同型血②每次输血前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③紧急情况无同型血:少量、缓慢、紧
密观察。
第四章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2. 心脏的泵血过程:
(1)等容收缩期特点: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快
(2)快速射血期特点:室内压达最高
(3)减慢射血期特点:室内压<动脉压,血液靠惯性作用缓慢进入动脉
(4)等容舒张期特点:心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
(5)快速充盈期特点:室内压降至最低,进入心室的血量约为总充盈量的2/3
(6)减慢充盈期特点:前段只有少量的血液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