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人格障碍》讲义.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格障碍》讲义.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9/29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格障碍》讲义.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格障碍》讲义
人格障碍是最近中国的热门话题,MD-3已经引进了多轴诊断标准,但是中国目前多数医生对人格还是很陌生的,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要研究人格障碍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人格,关于人格的定义很多,笔者以为人格特质论的说法比较符合理科出生的医生的思维方式。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人格中先天的部分叫做气质,后天的部分叫做性格,不过两者很难区别。苏联的巴甫洛夫学派认为人格包括先天的气质和后天的性格,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合金,这个学派对气质的研究很深,不过一般的心理学家会认为区别气质和性格是很困难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性格来代替人格。
人格心理学的几个命题
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一些命题,这些命题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提及,早期学者有过一些偏激的说法,现在的学者趋于中庸,不过争论仍然在继续。心理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技术主要就是依据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命题一
? 人格究竟是遗传的还是环境的产物?
高尔顿:人格是遗传的。
遗传学说曾经被纳粹和各种种族主义分子利用,有不好的名声,不过在科学发达的当代在生物学派的精神科医生中强调遗传作用的不在少数。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能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种人。
教育万能论有反血统论和反种族主义的意义,不过当代中国的一些父母过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对子女是不利的。
孔子:性相近也****相远也。
笔者同意孔子的说法。
命题二
? 人格形成(18)后是否可变?
精神分析:5岁前的经历对人格有决定性作用。
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人仍然在形成中。
行为主义:人是环境的产物,改变了环境人格也会改变。
用什么作为测量变化的标准?笔者的观点接近存在主义的立场“人仍然在形成中”。
命题三
人的潜意识和意识哪个更重要?
弗洛伊德:“冰山理论”。
认知学派:意识比潜意识重要。
笔者:强调潜意识主要是针对某些病人,比如强迫症,对于正常人来说意识肯定比潜意识重要。
命题四
人生道路究竟是命中注定的还是可以选择的?
行为学派:人是环境的产物,没有什么自由意志。
存在主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对自己命运的反应方式的自由。(精神科医生弗兰克的名言)
笔者:讨论过去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不是为了推卸责任。
命题五
决定人的行为的究竟是人格还是情景?
人格心理学:决定反应的主要是人格。
社会学:决定反应的主要是情景。
思考:
决定人们对“非典”反应主要是人格还是情景?
人格在不同的场合确实有些不同,比如在工作场合,娱乐场合,家庭里人的表现就有不同,明确这些不同对于纠正病态人格是有意义的。孤僻的人未必处处孤僻,刻板的人未必处处刻板。
人格与心理健康
传统的关于人格和精神疾患的关系大概有人格引起病,病改变人格,或者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轻度心理障碍的患病率10%,重度心理障碍患病率1%。(传统说法)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健全的人格,心理治疗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重新塑造健全人格。
, 会出现心理障碍吗?
2. 凡有心理障碍的人是否都先有人格异常或人格障碍?还是有可能的,一种是生物因素为主的精神疾患或者应激超过了人能承受的范围。
3,从人格障碍到精神问题,是量变或质变?
除非是医学上有定论的生物性问题,否则一般看成是量变。
“人格特征突出”的说法有争议,如果把人分为人格健全和人格障碍两种是“非此即彼”,如果同意“人格特征突出”的提法,那么几乎所有人都是“人格特征突出”。
早期关于人格障碍的提法主要是指反社会人格,比如:
不伴妄想的躁狂——Pinel(1809)
单狂(monomania)——Esquiral
饽德狂(moral insanity)——Prichard
神志清醒精神病——法国学者提出
冲动性精神病(impulsive insanity)
?1923:Schneider—病态人格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1928:Eugen Kahn:介于精神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广阔区域中的大量特征或状态——不调和人格,冲动、气质、性格层次量变所致
?1978:Ziskind:社会病态(sociopathy)或易犯罪人格(crime prone personality)
——五项特征:冲动性、人格障碍概念不负责任、情感浮浅、不能从过去经验或惩罚中受益、无良知①明显偏离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类型
认知:对自我、他人、事件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