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章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基本理论
第二节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与模式
第三节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制度
第一节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基本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和形成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科学术语,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组织以及许多国家政府和专家参加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
198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又推出文件《保护地球》,对可持续发展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份名为《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6月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
1、从自然属性定义: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2、从社会属性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3、从经济属性定义:在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4、从科技属性定义: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
(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定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份名为《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
1、公平性原则——本代人的公平;
代际间的公平;
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四)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定义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
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
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
(一)石油农业带来的弊端
1、能源消耗大
2、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1)农药
(2)化肥
(3)专业化生产造成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离,使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被打破
3、水、森林、生物物种等农业资源遭到破坏
(二)可持续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背景
1、资源背景:指可持续农业的出现是基于能源短缺,耕地减少,肥力下降,土壤板结。
2、环境背景:进入80年代,环保思潮的出现,要求食物安全;从人们的健康出发,要求新鲜安全的食品。
3、经济背景: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普遍过剩。
4、科技背景:科技、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可持续农业的涵义和特征
(1)涵义: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作了经典定义: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的,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
2、可持续农业的涵义和特征
(2)特征:
—可持续性: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表现在:可持续地增加农产品和就业;可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持久地保持资源开发。
—明显的区域性:发达国家:低投入、高效率;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
—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