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季风送来青花瓷.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季风送来青花瓷.doc

上传人:cj83252951 2017/9/29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季风送来青花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季风送来青花瓷
最终我也没搞明白拉穆岛究竟有三辆汽车还是两辆汽车。也许关键在于是否将那辆驴子专用的救护车计算在内? 小岛为了保护传统与环境,也为了迎合游客,始终拒绝引入现代交通工具,人与物的移动一靠渔船,二靠驴子。于是,在谢拉(Shella)村备受推荐的“和平之屋”旅馆的露天餐座,每晚都要安排一位老人拿根长棍坐在附近,随时驱赶“下班”以后四处闲逛的小驴。在这样桃源似的气氛中与朋友共用晚餐,没想到,居然迎面猝遇中国的一叶昨天。本来只是要上洗手间,一入旅馆内部,立刻被典型本岛风格的空间布局与精雅装修迷住,接着赫然发现,墙上玲珑小龛里陈列着一件又一件中国民窑青花瓷器!你究竟有多辽阔,我的中国! 缘分这东西就是神奇。听我和女友嚷嚷非要看非洲风格的伊斯兰建筑,熟悉当地情况的华商朋友便一竿子把我们支到了拉穆这个昔日的印度洋商贸要港、如今的旅游胜地。多年前就在法国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批评欧洲殖民者把非洲描成“黑暗大陆”的说法,文章指出,由于印度洋贸易的发达,非洲东海岸早已星列着一系列繁荣的城镇。拉穆岛上的拉穆镇正是其中之一,季风年年带来波斯、阿拉伯、印度甚至中国的商船,然后又将它们吹送回故国。于是,远来的陶瓷、丝绸、家具、珍宝与非洲内陆的象牙、犀角、奴隶、乌木等,都在这座商港换手。
拉穆镇早在15世纪即达到巅峰。16世纪一度被葡萄牙人占据,但17世纪下半叶阿曼苏丹把他们赶走,从此拉穆一直在苏丹治下,也继续享受着商业与文化的繁荣。直到19世纪末,这里才短暂地沦为英国殖民地,如今则是镶在肯尼亚海岸线上的一颗明珠。不过,早在19世纪初,附近的蒙博萨以深水港的优势夺走了拉穆的商港地位,拉穆及其周围诸岛便沦为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却也因此,这一带基本未受现代化惊扰,到了20世纪下半叶,因为其丰饶而古朴的传统风尚重新惹来瞩目。2001年拉穆镇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更加吸引各地游客络绎而至。历史决定了拉穆的生活与文化焕发多种文明融合之后的七宝彩光。这里的斯瓦希里人乃是非洲黑人与外来人通婚而成的后裔,所说的斯瓦希里语明显受到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影响。他们是最虔诚的穆斯林,已婚女性都要黑巾罩面、只露一双眼睛,却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风,采取女婿入赘的婚姻制度。婚礼上人们唱跳阿拉伯风的乐舞,新娘的手脚上画满印度式的吉祥花草,华服缀饰着由波斯传来的***的花环……
婚礼中的“中国元素”则是世代珍藏的青花瓷器。17―19世纪由商船踏浪万里运送至此的中国瓷制品,平时会被家庭主妇们郑重陈列在各居室正墙上的成列小龛中,唯有婚礼、为新生儿庆生、丧礼等隆重场合才使用,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