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学前儿童心理学3.doc

格式:doc   大小:278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前儿童心理学3.doc

上传人:lu2yuwb 2023/3/4 文件大小:27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前儿童心理学3.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学前儿童心理学3 】是由【lu2yuwb】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3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三章 婴儿认知的开展
[学****目标]

、开展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婴儿认知的开展
婴儿的认知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相关的心理过程。随着心理学家对认知开展的不断研究,也使其成为婴儿心理领域内材料最丰富、成果与争论最多的研究课题。
婴儿感知觉的开展
一、婴儿感知觉的重要性
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我的重要手段。在人生最初的两年里,特别在言语形成以前,婴儿主要依靠感知觉主导的感知运动来探索世界、了解自我,形成最初的客观概念和自我概念。正因为如此,皮亚杰把初生到2岁这个阶段称为“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外在世界作出反响。如果他不能用感官接触到、看到、或听到某个客体,那么就很难了解、认识它。在感知运动不断开展和完善的根底上,婴儿逐渐认识到物体和物体的运动,并知道它们都是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存在的,从而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感知觉对婴儿控制自己的行为也有重要意义。它的返回传导即反响过程,是婴儿自我调控行为的不可或缺的中间机制,对婴儿有目的行为的开展有重大作用。
二、婴儿感知觉的发生开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婴儿一生下来,眼睛、耳朵、鼻子、皮肤和内脏就同时受到刺激,他们感到整个世界闹哄哄的,一片混乱。〞事实上,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最先开展且开展速度最快的方面就是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许多感知觉在婴儿时期就已到达***的水平。
〔一〕感觉的发生开展

研究说明,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当在胎儿中晚期,4、5个月的胎儿即有了视觉反响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根底。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即可以觉察眼前的亮光,区分不同明度的光,还可以用眼睛追随视刺激。但婴儿的视觉调剂机能较差,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都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3—5周的婴儿视觉集中能集中5秒,注视距离仅为1—15米左右;第3个月时视觉集中已经到达7—10分钟,注视距离达4—7米;到6个月,婴儿已经能注视远距离的物体了。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区分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觉察对象在体积、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婴儿的视敏度约在20/200—20/400之间;出生后头半年是婴儿视敏度开展的关键期,也就是说婴儿的视敏度改善十分迅速,大约6个月到1岁便能到达正常人的视力范围。
婴儿已经具备了原始的颜色视觉。一般认为,2—4个月婴儿的颜色知觉已经开展得很好。4个月的婴儿甚至表现出某种颜色的偏爱。沙勒等人摘用“偏爱法〞研究证实,婴儿从3、4个月起就能辨别彩色与非彩色,且已经具有正确的颜色范畴性知觉,其中红色特别能引起婴儿的兴奋。到4个月时,婴儿的颜色视觉的根本功能已接近***的水平。同时,李忠忱以自己的女儿为被试,进行的追踪实验发现,适当的早期教育,完全可以提前和加速婴儿颜色认知能力的开展,而且远远超出正常婴儿的一般开展水平,差异惊人。

听觉在婴儿心理开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婴儿探索世界、认识世界、从外界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言语、音乐等能力的发生开展都离不开听觉。
婴儿出生后是否立刻具有听觉?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最近的心理研究结果证实:听觉能力早在个体的胎儿期就已经存在了,听觉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在胎儿6个月时,其听觉感受器就已经根本发育成熟,听分析器的神经通路除丘脑皮质外,均在9个月前完成髓鞘化。这也说明5—6个月的胎儿即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听到透过母体的频率为1000Hz以下的外界声音。
同视觉一样,婴儿听觉也存在敏度。许多心理学者对婴儿的听敏度进行研究发现:1个月的婴儿已能鉴别200赫兹与500赫兹纯音的差异;5—8个月婴儿在1000—3000赫兹范围内能觉察出音频的2%的变化,而***那么能觉察出音频的1%的变化;婴儿在200—2000赫兹之间的听觉差异阈限是***的2倍,而在4000—8000赫兹范围内的听觉差异阈限与***相同。
一些心理学者用实验证明了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有视听协调能力。婴儿能像***一样根据听觉方向来进行视觉定向。即使来自同一物体的声音和视觉刺激同时出现在不同方位,婴儿仍倾向于注视声音刺激所在的方向。3—6个月的婴儿对于声、像刺激相吻合的物体注视时间要更长一些,这说明了3—6个月的婴儿其视听协调能力已经开展到了能区分视、听信息是否一致的水平。
婴儿刚出生时就具有最初级的原始的视听、视触等感觉协调能力,这是人类种系不断开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用以维系新生命生存的本能,是以后复杂的感知协调能力所必需的根底和前提。
另外,即使是出生24小时内的婴儿,也能区分出乐音和噪音。最新研究成果说明,5—6个月以后的胎儿就已经具有音乐感知能力。婴儿“愉快〞地听音乐的能力从出生时就开始开展;2个月的婴儿能静静地倾听音乐;2—3个月的婴儿能区分不同的音高;3—5个月的婴儿能区别音色;6—7个月时,婴儿能区别简单的音调。这就是说,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区分音乐中的旋律、音色、音高等方面的不同,并初步具备了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

在视觉、听觉快速开展的同时,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开展。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在婴儿的感知觉开展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是婴儿认识外界事物、探索世界秘密的重要途径。
味觉可以说是婴儿出生时最兴旺的感觉。婴儿的味觉系统在胎儿3个月时就已经开始发育;到出生前味觉系统已经发育成熟,所以婴儿一出生就已有了味觉,而且相当敏锐,对于甜的东西表现出明显的“偏爱〞。
触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它对婴儿认知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胎儿在4—5个月时已经初步建立了触觉反响。到婴儿出生以后的头3个月内,婴儿只存在着无意识、原始的够物行为,也就是3个月内的婴儿存在着初步的视触协调能力;4—5个月以后,婴儿获得了较为成熟的够物行为,能有意识地根据视觉信息指导自己的身体运动,即视触协调能力已经开展起来了。
大量的研究说明:个体在胎儿末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响能力,开始感受嗅觉刺激;婴儿刚出生时,就已经能对不同的气味作出相应的各不相同的反响,并开始出现嗅觉****惯化和嗅觉适应的现象。
〔二〕知觉的发生

婴儿的图形知觉开展也比拟早。有研究说明,刚出生2天的婴儿就能辨别人脸和其他图形,他们注视人脸的时间比注视其他图形的时间要长;6个月的婴儿注视人脸的时间是注视其他图形时间的2倍。近期的研究说明,婴儿偏爱注视人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人脸的轮廓线、复杂度感爱好。相对于简单的图案来说,婴儿更情愿看复杂的图案;相对于直线来说,婴儿更情愿看曲线;相对于静止的物体来说,婴儿更情愿看活动的物体;相对于轮廓少的图形来说,婴儿更情愿看轮廓多的图形。

空间知觉是一种比拟复杂的知觉。从广义上来看,它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一切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等。从狭义来看,它只包括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而婴儿已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知觉能力。
〔1〕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婴儿有没有深度知觉?儿童的深度知觉是先天就有的,还是通过后天的学****获得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吉布森和瓦尔克精心设计了“视崖〞实验。此实验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婴儿已经具有的深度知觉的观点。
“视崖〞实验的具体设计为: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一个上面盖着一块厚玻璃的实验平台,在一侧玻璃下面直接铺着格子图案的质料,给人以很表浅的感觉;而另一侧的质料是铺在平台的底面,距离上面的玻璃有几英尺的距离,给人以很深的感觉,看起来像“悬崖〞。在测查的时候,实验者通常是观察婴儿在深、浅两侧的反响差异。
这个实验研究说明:2个月的婴儿已经能辨别出视崖的两边。当他们探询视崖的深侧一面时,通常表现为心率变慢,这说明年龄小的婴儿对深侧一面不是感到害怕,而是感到好奇,他们可能把悬崖当作能引起好奇的刺激物来识别;当婴儿的年龄稍大,能爬的时候,他们在接近深侧时,心率加快,表现出惧怕,因为体会已经使他们产生了害怕的情绪。这两种情况均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2〕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也称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如对前后、左右、上下及东南西北的知觉。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定位的。研究证实,婴儿主要是靠听觉、视觉来定向的。在婴儿早期,听觉空间定向是婴儿的主导定位形式。刚出生的婴儿就已有根本的听觉定位能力,他们能对来自左边或右边的声音作出向左看或向右看的不同反响。
〔3〕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远近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程度的反映。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吉布森等人的“视崖〞实验证实了婴儿出生几个月就已有了深度知觉。而近年来许多的实验证实,婴儿一出生就有了深度知觉。也接是说,新生儿就已经有了距离知觉。除了用视崖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外,心理学家还用“视觉逼近〞研究婴儿的距离知觉。结果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已能对逼近物体有某种初步的反响,2—3个月婴儿已具备对逼近物体的保护性闭眼反响,但对物体明显的躲避反响那么从4—6个月开始。
〔4〕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响。这种反响可以是通过某种媒介来实现的。媒介可以是自然界的周期现象,也可以是机体的生理现象。一般认为,婴儿主要是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知觉。婴儿一出生就存在于时间中,并感知时间,但这种感知常常是无意识、不自觉的。由于时间是抽象的现象,婴儿只能凭直觉体验。他还不能像***一样准确的知觉时间,能力较低。研究说明,婴儿时间知觉的开展遵循以下规律:
①时间知觉的精确性是年龄的函数,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②时间知觉的精确性同婴儿生活体会有十分密切关系,是其体会积存或后天学****的结果。
③婴儿一般先知觉和理解“小时〞“一天〞这些较大的时间单元,然后才慢慢知觉和理解较小的时间单元〔如分、秒等〕和更大的时间单元〔如周、月、年等〕。
④婴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也即对事件的记忆是时间知觉和时间表象的主要信息来源。生活制度或作息制度在婴儿时间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婴儿注意的开展
注意是婴儿心理开展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婴儿探究外在事物及其内心世界的“窗口〞。注意能使婴儿有选择地接受外在环境中的信息,及时觉察环境的变化并调剂自己的行为,还能使婴儿为应付外界刺激而准备新的动作,集中精力于新的情况。注意与感知觉、记忆等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是心理学家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婴儿注意的重要性
注意与婴儿感知觉密切相关。它能使婴儿更加全面、清晰地感知其所指向和集中的事物。在婴儿早期,感知觉引起注意,注意又促进婴儿对事物更细致的感知。另外,心理学家把注意作为研究婴儿感知能力的主要指标。婴儿早期还不能用言语表达其情感、知觉,但却能通过各种注意行为表现出来。而现在广泛摘用的感觉偏爱法****惯化法和吸吮抑制法等,都是以注意作为主要操作指标的。
注意也是婴儿学****的先决条件。它通过对感知觉和记忆过程的影响而直接制约着婴儿的学****效果。一般地,婴儿注意的品质好,那么学****效果也好,能力提高也快。有很多研究者对婴儿早期〔0—6个月〕注意水平与2岁以后认知能力开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注意还与婴儿行为的坚持性密不可分。在整个婴儿期,由于注意水平的不断提高,行为的坚持性不断提高。婴儿坚持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如果注意转移,那么原本进行的活动就会终止。
二、婴儿注意的发生
儿童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质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环境中特别的或新异的刺激会引起新生儿相应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并表现出外在的身体运动,这就是定向反射。新生儿定向反射是一种复合反响,包括心率、血流、瞳孔、脑电波等多方面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常被用来研究新生儿注意的重要指标,具有易测定、易量化和易比照研究的特点。定向反射性注意不仅在婴儿期较明显,在***期也常可观察到。这种注意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许多心理学家也运用视觉偏爱法,针对影响新生儿注意的有关因素作了实验,发现新生儿对复杂的图形更加偏爱,对成形的图案比不成形的图案注视的时间更长;对人脸的注意多于对其他事物的注意。这都说明新生儿已经有了注意的选择性。
新生儿觉醒时间极其短暂的特点,是人类种系开展进化的产物,它具有保护新生儿生存和保护尚未成熟的神经系统使其免受过多刺激的重要意义。新生儿期过后,婴儿每天清醒的时间迅速延长,觉醒状态与昏睡状态之间的转换也变得有规律,感知觉能力日趋成熟,这都为注意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婴儿注意的开展
婴儿注意开展的一般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的选择性与稳定性逐步发育成熟;在婴儿晚期,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开始开展,并产生了有意注意。
〔一〕1—3个月婴儿注意的开展
人们摘用感觉偏爱法广泛开展了婴儿注意选择性的研究,并总结出1—3个月婴儿注意选择的主要规律与特点: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那么的图形多于规那么图形;4、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非集中的刺激物;5、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7、从注意局部轮廓向有组织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开展;8、从只注意形体外围向注意形体内部因素开展。
〔二〕3—6个月婴儿注意的开展
这一时期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探索活动更加主动积极。各种根本感知觉能力日趋成熟并且在很多方面已到达***水平;运动技能虽然很差,但头部自控能力加强,已经能够转头细致地观察事物;另外其够物和挠握能力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入了较成熟的阶段。
这就使婴儿从各个方面充实、扩展了获取信息的能力,使他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观察外界物体。此时婴儿的视觉注意能力进一步开展:平均注意时间增长,探索活动更加主动、积极,而且,在注意时更偏爱复杂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看得见的和可操作的物体更能引起他们特别持久的注意和爱好;这时的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和体会的支配。许多研究说明,这一时期影响婴儿注意倾向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如轮廓大、结构复杂、因素多等等;二是两比照刺激及其替换刺激之间的关系;三是当前刺激和婴儿已有知识、体会的关系。
〔三〕6—12个月婴儿注意的开展
这一时期的婴儿处于觉醒和警觉状态的时间仍在迅速增长。而这时期出现的昼夜之间有规律的睡眠——觉醒的转换,标志着大脑的生理成熟。这也使得婴儿有更持久、更广泛的时间去探究事物、获取信息,进而推动其记忆和学****能力的迅速开展;这还使婴儿有更多的时机去游戏和进行社会交往,促进了表象、言语的产生和开展。婴儿在这一时期成为了积极的学****和探索者。能站会走,挠握和摆弄物体能力的开展,使婴儿注意的选择性不仅表现在选择性注视,而且更多的表现在选择性够物、选择性挠握、选择性操作等方面。注意的对象和注意选择性在范围和内容上大大扩展。同时,婴儿选择性注意也越来越受知识和体会的支配,如婴儿的认生现象,就是一种由体会和社会性认识控制的注意现象,而且婴儿的选择注意已主要受当前事物〔或人〕在其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婴儿所知的自己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支配或影响。
〔四〕1—3岁婴儿注意的开展
1岁以后,婴儿能说出具有最初概括性意义的真正的词,标志着言语的初步形成。婴儿的注意与语言符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人的言语提示或指导对婴儿注意有一定的制约和调剂作用。1—3岁婴儿的注意时间在逐渐增长,最多能集中注意20—30分钟;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如能注意自己的内部状态和周围人们的活动;由于大脑神经系统抑制能力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开展,注意转移能力和注意分配能力也有较大的开展,但仍不成熟;将近3岁时,有意注意开始出现,婴儿已能注意观察环境中的变化并和认知过程结合起来。
第三节   婴儿记忆的开展
记忆是婴儿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是体会积存或心理开展的重要前提。没有记忆,旧体会就不可能对当前婴儿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心理的全部复杂性就无从实现,也就没有个体心理的开展。因此,记忆是婴儿开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
一、婴儿记忆的重要性
记忆与婴儿其他心理活动有着各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记忆是在知觉根底上进行,而知觉的开展也离不开记忆。另外,知觉中包括着体会的作用,如知觉的恒常性,就是依靠记忆在过去体会的根底上建立起来的。总之,各种知觉都与体会有密切关系。而体会本身又是记忆的结果。因此婴儿记忆水平直接影响其知觉能力的开展。
记忆还直接影响着婴儿的想象、思维、语言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开展。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婴儿能够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婴儿最初的想象实质上就是记忆内容的迁移,属于记忆再作用的过程。婴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离不开记忆。例如,婴儿必须记住语音所对应的语义或事物,才能理解语词。另外,婴儿能通过记忆对与某种体会有关的事情发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并稳固与丰富它。如对深度的惧怕感就是早期运动体会通过记忆而积存稳固的结果。
二、婴儿记忆的发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个体的记忆应该发生在新生儿期,但近几年通过对胎儿的研究发现,个体在胎儿末期就有了听觉记忆。在判别记忆发生时一般摘用以下三个指标:
。婴儿对刺激物的****惯化,常被作为他对事物是否熟悉或是否
能够再认的指标。如凯森等人摘用感觉偏爱法研究婴儿对熟悉图形的视觉****惯化,证明婴儿出生1—3天就已经有了原始记忆。
。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常被用作记忆发生的指标。婴儿对条件刺激物
作出条件性反响,能说明再认的存在。有研究说明,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刚刚出生2天的婴儿就可以学****并认识到条件刺激物和食物之间的预示性关系,在几个小时内便可建立初步的条件反射。
。婴儿学****一种知识或技能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来学****第二次学****所需要的时间或次数比第一次要少一些,这就是重学节省现象。它由于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只用来检测婴儿记忆和学****的能力和效果。
三、婴儿记忆的开展
对婴儿记忆能力开展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帕波塞克和克拉奇卡夫斯卡娅进行了最早的研究,并开创了一条经典条件反射研究婴儿记忆的道路。在随后的40多年里,心理学家不断开创新的研究方法,展开各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3个月婴儿记忆的开展
魏兹曼、科恩等研究发现,1—2个月婴儿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可以因积存而形成长时记忆。萨利文等进行了两项比照研究后证实,3个月的婴儿在相隔8天以后重新学****时,出现了“重学节省〞现象。这说明婴儿3个月时已经具备了8天之久的长时记忆。马斯特等也报告了3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初步的长时记忆。
同时,诺韦—科利尔首创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研究新生儿记忆和学****的方法,通过“题腿—车动〞实验证明:①出生20天的婴儿即可以建立经典性眨眼条件反射,而且一旦建立就可以保持10天以上。这说明新生儿末期已有长时记忆能力;②8—12周的婴儿已经能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③3个月的婴儿对操作条件反射的记忆能保持4周。这一研究结果目前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6个月婴儿记忆的开展
这一时期婴儿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开展。他们学****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已经可以保持数天不忘。如费根通过研究发现,21—25周的婴儿在间隔14天以后还能够再认大多数视觉刺激物;马丁的研究说明,5个月婴儿的长时记忆能保持24个小时;康乃尔的研究证实了5—6个月的婴儿有48小时的记忆。
另外,科恩、奥尔森、费根等开展的婴儿早期遗忘研究也取得了与上述观点一致的实验结果,证实了3—6个月婴儿在数小时之内遗忘较少。
—12个月婴儿记忆的开展
半岁以后,婴儿长时记忆所能保持的时间继续延长。许多心理学家分别摘用条件反射法****惯化法和感觉偏爱法等进行的研究都共同证实了这一点。
这时期婴儿最引人注目的外在变化就是出现了大量的仿照动作。麦考尔、阿布瑞夫内尔等人研究发现,12个月以前的婴儿对***面部表情已有大量仿照动作表现,虽然这还不是延迟仿照,但不可否认其中包含着记忆因素。
同时,对婴儿社会性认知及记忆的研究也说明,婴儿对生疏人的“格外小心〞既说明了社会情感的开展,也说明了其长时记忆能力的扩展。
—36个月婴儿记忆的开展
婴儿语言的产生和开展给这一时期婴儿开展带来了很多重要变化,使得婴儿的符号表征和延迟仿照出现。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儿的词语记忆能力成为可能,而延迟仿照的出现那么标志着婴儿表象能力和再现能力的初步形成。在婴儿12—36个月这段时间里,其再现即回忆能力取得了很大的开展,婴儿开始用行动表现出初步的回忆能力。
总之,婴儿期是个体记忆开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和顶峰期。这一时期,婴儿机械记忆能力比拟兴旺且有相当大的潜能;再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开展。
婴儿思维的开展
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从其活动本身来看,人的思维有概念形成、理解和问题解决等重要形式。而概念形成和理解往往有问题解决的性质。因此可以说,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一般形式。其实,人的思维活动常都由一定问题引起,并指向问题的解决。这也正是思维的目的性所在。当前对婴儿思维开展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发生开展等方面,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这些材料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立起来的经典皮亚杰认知开展理论提出了疑心和挑战。
一、婴儿思维的特点
在儿童出生后第1年心理开展的根底上,开始产生了带有一定概括性和间接性的人的思维的萌芽。到了婴儿时期,即约从1到3岁,在儿童个体及其环境条件,特别是社会和教育条件的相互作用下,这种萌芽状态的思维获得了进一步的开展。
〔一〕思维的直觉行动性
婴儿时期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其根本特点是:这种思维与婴儿的感知觉和行动密切相联系,婴儿只能在感知行动中思维,与此同时,由于婴儿的词、语言的产生和开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中的概括性和间接性。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直觉行动中进行的思维,因此,婴儿只能在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自己的行动中思维,而不能在感知和动作之外摸索,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方案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后果。例如,婴儿身旁如果有布娃娃,他就拿起来做喂布娃娃的“游戏〞,布娃娃被拿走了,“游戏〞活动也就停止了。当儿童骑在竹竿上面的时候,就想到骑马的活动,如果把竹竿丢掉了,骑马的事就忘掉了。因此,儿童还不能离开物体和行动来主动地方案和摸索什么。观察证明,当婴儿的皮球滚到床下的时候,他立刻就往床下窜,如果***提醒他“你想想该怎么办〞,婴儿就会答复说:“不是要想,是要把它拿出来。〞
〔二〕直觉行动思维中最初的词的概括调剂作用
婴儿时期直觉行动思维中的词的概括调剂作用是逐步产生的。一般说来,2—;而2—3岁婴儿的思维,词、语言的概括调剂作用才比拟明显。
研究说明:,有三个不同层次:,不会改正错误;,发现有错误,能加以改正;,不需直观比照就能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
二、皮亚杰关于婴儿思维开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思维开展阶段的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开展心理学理论体系。在思维开展阶段理论中,皮亚杰详细描述了婴儿思维、认知的水平与概况,将婴儿思维的开展分成了以下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