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雪灾导致铁观音的诞生?.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雪灾导致铁观音的诞生?.doc

上传人:redkcbx064 2017/9/30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雪灾导致铁观音的诞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雪灾导致铁观音的诞生?
一场写入安溪史志文献的雪灾,
一段有关“铁观音”由来的传说,
在1725年这个时间点神秘般地重合。
雪灾的降临和“铁观音”的诞生,两者是纯粹的巧合,还是有着本不为人知的因果联系,澳门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苏碧亮老师在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生态、健康、和谐”茶业论坛上的一篇论文,大胆地把史料和科学数据相结合,从史志研究、民间传说、气象学的角度,提出了剧雪年份诱发乌龙茶茶种变异,从而诞生了独具观音韵的“铁观音”的观点。
本刊首次刊发全文,不代表本刊观点,只为抛砖引玉,欢迎各方专家指正。

一份文献

――18世纪20年代,安溪大雪成灾
在陈拱所编《安溪县历史上发生自然灾害大事记》中,关于18世纪20年代的气候记载如下: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正月大雪。3日方消。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正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积雪,四山皆白,3日方消。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月初六日,大雪,平地积深尺余,山头数日不化。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正月大雪。
资料引自《安溪县志》明嘉靖版、清乾隆丁丑版和《安溪县志增撰附编》。乾隆丁丑版的《安溪县志》出版时间距离18世纪20年代并不久远。古代尤为重夜,对气候的观察非常仔细。县志的记录也有相当的严肃性,史料的真实性代表了官方权威。因此这两本史志文献的记载应当有充分的可信度。
从中可以看出,在公元1067年~2006年近千年的历史上,安溪总共只有7次大雪成灾的事件为史志记录。而在清18世纪20年代就占了4次,分别是1720年、1721年、1723年和1727年,这4年占大雪成灾年份的57%。在安溪近1000年历史上,成灾的大雪有一半多降在1720年~1727年间。在此前后,安溪在有记载的天气中,再也没有连续两年成灾的大雪。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当时连年大雪还需进一步研究,但有一个结论是肯定的:18世纪20年代上半期的安溪,处于气候突变的一个时间段,冬天时气温比往常冷得多。雪满大地,以致四山皆白,山头积雪数日不化。为了方便茶学研究,以下笔者统一将1720年~1727年称为“剧雪年份”。

几种假设

――从铁观音的特征看剧雪对品种的影响
安溪铁观音的传说有二,但无论是“王说”还是“魏说”,都把安溪铁观音的诞生时间定格在18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而这段时间正好是剧雪年份。虽然如今已经无法用具体数据来证实气候变化对当时铁观音品种的诞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品种一旦形成,就有其遗传特征,我们从逻辑上完全可以通过现代铁观音品种的特征推测古代的铁观音。

特征一:铁观音叶片气孔明显小于其他乌龙茶的叶片结构,呈最小值

中国著名茶学专家刘勤晋教授关于“乌龙茶品种间叶片结构的比较”中的一组数据
笔者认为:铁观音气孔明显小于其他乌龙品种,这是受剧寒之后植物气孔明显收缩的结果。从上述实验数据中可以得出:铁观音气孔明显小于其他品种叶片的气孔,呈现出最小值40×32。其实,“40×32”这个资料在这个实验中非常突出、特别,但过去的研究者不曾特意留心它。

特征二:生长对低温有要求
同其他当家乌龙茶品种相比,安溪铁观音“好喝难栽”。专业人士分析:“相对低温使铁观音芽叶生长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