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道,绝非科学所能企及。
二,道,绝非哲学所能企及。
三,道德经中道字是什么含义?
四,道德经中德字是什么含义?
五,道德经中自然是什么含义?
六,道德经中浴字是什么含义?
七,道德经就目前发现的版本而言,帛书甲本堪称最早。
八,老子的修行方法是什么?
九,老子是如何传道的?
十,无为,指的是什么?
十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十二,老子的世界观。
十三,老子说无身是否鼓励自杀?
十四,知乃失道真祸根。
十五,什么是无身?
十六,老子为何用道字?
十七,老子为何称老子?
十八,老子治国治民治心之道。
十九,老子三葆——大我三剑客。
二十,道德经之正反和。
二十一,道,不可知,不可说。
二十二,人生三个必经阶段。
一,道,绝非科学所能企及。
(一),道,科学难以企及。
道德经中,老子以醒悟者姿态,向我们阐述了诸多宇宙人生大道理。
01原动力是妄想。
大道本恒。因“可”而失道。动念起心,或说“妄想”,是一切发展变化的原动力。道德经中,老子说得清清楚楚。修道者通过修行,能够自我实证浑心乃万物主,万物皆是自心变现。浑心动念妄想而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反之,万物又归有,有归无,无归于道。
科学只能凭借感官理性研究万物现象及其规律,而不能达到老子所说的无和道的境界。甚至老子所说的有,科学也只能识其表面,而不懂实则是无。
所以,心是原动力,万物皆是自心变现,因妄想而有了宇宙及其变化,对于科学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02无是万物之极。
最小,由分子到原子;进而质子中子;进而夸克。夸克可以再分吗?没有内部结构了吗?科学确实不知其极何在。
老子在道德经中,则明确指出,无是其极,无是万物之始,也是万物之终。
修行者通过艰苦修行,早就实证老子观念是正确的。这种证,是自证自知,他人替代不得。所以,知者寥寥,信者寥寥。但却星星之火,流传下来。
03万有本不可得。
科学乃至经验,需要肯定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在这个大前提下,一切推论思维才是合理的。而道,永恒之道,恰恰不“可”。“可”,则失道。修行达到玄同境界,就能自明一切都是“不可得”的。这就否定了科学和经验的大前提。科学,如何继续思维论辩下去?
对道的感悟,需要彻底打破科学经验的束缚。科学,识也;道,则无识。所以,老子才主张“弃知绝学”。放下一切知见,才可能回归大道。“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04道从自心求证。道之实证,是心证,而非物证,是自明,而非他明。自明者,如心中所想,只有自己明白,没有所谓外在事实根据。表述出来后,他人只有信或不信。自己不能证明给他人看,他人也不能证明真假。信之则有,不信则无。有人不懂自明之理,想欲通过科学证明道,是徒劳的。道这里,岂止是有,即便无,即便心,也是妄想而生,是虚幻的。哪有意识立足处?
05不可向外找眼。
只有反闻闻自性,才可能与道谋面。如同以眼看眼何在,向外观遍世界乃至微尘,也不可能得见其眼。只有在观看外物中反观,才能自明其眼。世俗经验乃至科学,都向外求,向外聚光。可见,经验乃至科学,想欲见道,是不可能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间不能及”,说的正是此理。
06只有生死事大。
没有科学,就没有生活。科学重要。一切修行,都是不碍世间法的,当然也不碍科学发展。
但科学,却永远解决不了生死问题。所以,生活再重要,和生死问题相比,也还是小事。生死事大,此乃硬道理。
…
(二),无,科学与道衔接。
01国人的衔接。
阴阳五行八卦学说,衔接于万物之母“有”。而有,实际是无,绝对的无。
道德经中,无是阳,有是阴。继而产生后天阴阳八卦五行。衔接得十分自然。
后天的阴阳、五行、八卦之理,是入世法。是道用。是中国古人的科学哲学。因学而得。
后人运用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于医学,建立了中医理论。
后人运用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于算命,建立了预测体系。
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也一定能运用到当代社会生活更多方面,古往今来的专家学者们,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
02科学的衔接。
自然、社会科学,最终,也只能衔接万物之母“有”。有,实际是无。这无,不是科学所言的最小粒子,也不是科学所言的场,也不是科学所言的真空。而是通过修道才能自明自证的“空”。如此而行,科学才最终找到了其母有,找到了其父无。回归无,心,才最终脱落意识粘缠,归于清净本体,这正是“浴,神不死”,大道得成。
无,绝不妨碍科学继续探索更新的小大、始终。但无论如何更新结论,科学都逃不出“无”的窠臼。实际来说,科学,寻找不到最小,也不可能寻找到最大;寻找不到开始,也寻找不到最终。因为开悟圣人实证了一切乃心变现。心无形无相,根本没有大小之分,没有始终之别,没有边际,那么,企图寻找边际,是不可能的。
和无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