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国有产权改革的研究纲要
引子
2004年骤然间在知识界、企业界以及网民间引起轩然大波的关于国有产权改革方向的论战和讨论一度似乎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发起这场论战的个别人士在网民几乎众口一词的追捧和鼓励下向所谓占据霸权地位的经济学主流发起公开挑战,甚至一度引发一些激烈人士向全国人大写公开信的时候,一场唇枪舌剑的文字鏖战在当时看来似乎不可避免。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原本尖锐对立的观点在面对网民几乎一边倒的普遍情绪和政府随后表达了关于坚持改革规范改革的坚定立场时,骤然间似乎又集体转向一种思考疲劳。这使得整个过程如同肥皂泡沫似的,刚刚要被吹起便迅速归于平寂。对立的双方在现实力量制约下似乎都缺乏勇气或者动力将各自的观点按照各自的理论逻辑展开来,同时也没有表现出要抓住对方的薄弱环节穷追猛打,直到将对方或许存在的理论和立场的谬误彻底抖露出来的态势。
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好事情,似乎反映了知识界和理论界这些年来的学术进步。理论毕竟还是理论,观点毕竟也只是观点。往常那种动辄便上纲上线,得理不饶人,非欲置对立的一方于死地的文革遗风,还是越少越好。然而,总体观之,在此过程中情绪化宣泄似乎也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于表达出决不妥协的意思。确实,一旦问题被提高到政治立场的高度,被提高到是代表广大平民百姓的利益还是代表少数资本和权势的利益来考虑的时候,在我们这个有着残酷的阶级斗争历史记忆的国度内,有些人因此而噤若寒蝉或一时间变得鸦雀无声,也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政府此次的表态却显得异乎寻常的坚定而明确,况且,在涉及到是否继续坚持产权改革的问题上,政府的明确立场事实上同90%以上网民的情绪化反应形成鲜明的比照。这除了说明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后,政府对于自己的行为方式、改革目标、改革步骤以及它们同民族国家和普罗大众的关系性质心中有底之外,再无别的解释。人们毕竟不能否认,在某些历史场景下,尽管公众的态度构成历史持续进步的动力,但是人们也很容易为眼前的得失蒙蔽了视野,以至于不能在长远的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做出理性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对立的双方似乎都不愿意将自己的理论上的立场和观点绝对化,而是各自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压力作了适度的调整。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调整事实上只是观点的调整,但是,它们同理论的自洽性无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于是对于相关理论逻辑统一性的背叛。原因在于,这种加注式的说明,实乃出于现实的压力而非理论在逻辑上的自然延伸。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情形:一方面,先前一度信誓旦旦,坚持认为不仅管理层持股计划必须停止,甚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也必须叫停的人士,此时却表白说,自己从来就不曾反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另一方面,主张产权改革的人士也一再说明,他们并不反对产权改革应当以公平的方式进行,更不赞同其间的国有资产流失。
于是,整个过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争论的双方顿时失去了争执的焦点,以至于论战有失去对手之嫌。而先前跃跃欲试希图挥戈问斩的各色人等,到了这个时候忽而如同泄了气的皮球,纷纷偃旗息鼓。论战本身则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夜半读来,看到某些戏称“赶了晚集”的人士发出晚也来哉的感叹时,不禁哑然失笑。
问题
自然,生活仍在继续,革新也未停止,并且大有越来越深入的态势。可是令人惋惜的是,眼看一度甚嚣尘上的智力争斗无果而终,并未给人们带来认识上应有的提升和知识的进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