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口腔医学总结
口腔颌面部:上从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颏下点,、鼻下点的两条水平线为界,将颜面部分为3等分,即上1/3、中1/3和下1/:颜面部的中1/3和下1/:上1/3区域
口腔:位于颌面部区域内,颜面部的下1/3,是指由牙、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唾液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功能性器官. 口腔的分区:固有口腔和外周的口腔前庭牙列内的固有口腔: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内侧的口腔内部组织器官舌、腭及口底等构成.
牙列外周的口腔前庭: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外侧的唇、颊组织器官构成.
口腔颌面部的主要生理功能--牙齿:咀嚼食物;唇颊舌:运送食物,辅助食物吞咽;舌体:味觉感受器;涎腺:分泌涎液(唾液),润滑口腔黏膜;唇舌齿腭:协调动作,辅助发音,提高语言清晰度
临床牙位记录法上
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①位臵显露缺点:容易遭受外伤优点:患病后,容易早期发现,获得及时治疗.②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伤口愈合较快.③解剖结构复杂.④自然皮肤皮纹手术切口沿皮纹方向,瘢痕不明显.⑤颌面部疾患影响形态和功能.⑥疾患易波及毗邻部位
牙外部观察:牙冠牙根牙颈(颈缘颈曲线) 牙冠的形态:唇颊面,舌腭面,远中面,近中面,咬合面(颌面)
牙内部观察:牙釉质乳白色高度钙化半透明组织;牙本质淡黄色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牙骨质与骨相似无哈弗管;牙髓富含神经血管淋巴管,营养牙体组织形成继发牙本质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膜;牙龈
★牙齿按存在时间久暂:恒牙28~32颗;乳牙20颗
★牙齿按解剖功能形态特点:切牙:中,侧;尖牙;前磨牙3个;磨牙3个
恒牙 1~8 右(A区) (B区) 左乳牙 I~V (C区) (D区)
左上乳尖牙Ⅲ或ⅢB 下右上侧切牙或2A 乳牙(20颗)Ⅰ乳中切牙Ⅱ乳侧切牙Ⅲ乳敏感. 尖牙Ⅳ第一乳磨牙Ⅴ第二乳磨牙
乳牙萌出时间:生后6个月-两岁半,出生后6~:2岁半~12岁恒牙(28~32颗)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恒牙一般6岁左右开始萌出,在乳第二磨牙的后面,萌出第一磨牙(俗称六龄牙) 乳牙与恒牙的替换(6~12岁)乳牙脱落咬合关系:在咀嚼时,下颌骨作不同方向的运动,上、下颌牙发生各种不同方向的接触,这种互相接触的关系称为咬合关系. 覆牙合(overbite):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正常不超过3mm
覆盖(overjet):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深覆盖:深~I度:1/3~1/2;II度:1/2~2/3;III度:完全盖过
开颌(牙合);反颌;对刃
舌尖对甜辣咸敏感;舌缘对酸敏感;舌根对苦
舌背黏膜有许多乳头状突起,维生素B族缺乏或贫血--乳头萎缩,舌面光滑
丝状乳头:最多,无味蕾;菌状乳头:有味觉神经;轮廓乳头:沿人字沟排列;叶状乳头
上颌骨:颌面部的主要支撑体,颜面中部左右对称不规则
:,内有眶下神经、血管通过.
:眶下孔下方,骨面一深窝,提口角肌(尖牙肌)起始,前磨牙根尖的上方,上颌窦手术开窗部位.
上颌窦:一底(鼻腔外侧壁)、一尖(颧突),前(上颌体前面)、后(上颌体后面)、上(眶面)、下(口腔由前向后盖过5678根尖薄骨质,无骨质或覆以粘膜)四壁
临床意义:前磨牙及磨牙根尖感染,炎症播散导致牙源性上颌窦炎;上颌窦瘘:拔除断根 、8牙及第6牙的远中颊
:是增加上颌全口义齿固位力的重要部位.
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支柱式结构;骨质疏松血运丰富骨折易愈合; 疏松骨质易引流,骨髓炎发生率低;无强肌附着,骨折不易错位;3条薄弱线
下颌骨:面骨中唯一通过关节能活动的骨. 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解剖薄弱部位(正中联合颏孔下颌角髁突颈),易骨折;不易引流,骨髓炎发病较上颌骨高
;血供较差且骨皮质致密;较强的咀嚼肌群,骨折易错位.
咀嚼肌群
1、闭口肌群:牵引力以向上为主,同时伴有向内和向前.
咬肌:上提下颌并微向前;颞肌:上提下颌,下颌侧方运动;翼内肌:上提下颌,辅助下颌前伸侧方运动;翼外肌:牵拉髁突和关节盘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前下内,.
2、开口肌群---降颌肌群
二腹肌:舌骨固定时降下颌,下颌固定时上提舌骨;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提舌骨向上,舌骨固定时轻度降下颌. 表情肌群
额肌:提眉、皱额;眼轮匝肌:眼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