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文档名称:

耳鼻喉复习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3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耳鼻喉复习总结.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3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耳鼻喉复习总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耳鼻喉复****总结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1. 梨状孔:鼻骨(上)与上颌骨额突(外)及腭骨突起(下)共同形成~。
2. 固有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壁。经鼻内孔与鼻前庭相通。顶壁为鼻骨与额骨鼻突构成;容嗅区黏膜的嗅丝通过筛板抵达颅内
底壁前3 / 4上颌骨腭突,后1 / 4腭骨水平部
内侧壁即鼻中隔,由鼻子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和上颌骨腭突组成
外侧壁由上颌骨、泪骨、鼻甲骨、筛骨内壁、颚骨垂直板、蝶骨翼突构成
3. OMC: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
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为~。其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发生各鼻窦慢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4. 利特尔区: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
合,形成动脉丛,称之为利特尔动脉从,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此区称为~。
5. 克氏静脉丛: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称~,为该部位出
血的重要来源。
6. 吴氏鼻—鼻咽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称为~,常是
后部鼻出血的主要来源。
7. 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
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之为~。其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8. 脑脊液鼻漏:即脑脊液自鼻腔漏出,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质缺损、
破裂处或变薄处,流入鼻腔,见于先天性筛板、蝶窦骨缺损和颅前窝、颅中窝骨折或手术外伤。鼻腔镜手术损伤中鼻甲附着处的骨质(如筛顶)容易引起。
9. 鼻额筛眶复合体骨折:鼻骨位于梨状孔的上方,与周围诸骨连接,受暴力作用易发生骨折;
如鼻根内眦部受伤使鼻骨、筛骨、眶壁骨折。
10. 击出性骨折:是当眼部受钝器伤后,眶内压力骤增,致使眶底薄弱处骨折;骨折片、眶内软组织、眼
肌等随之疝入上颌窦。其中单纯性眶底爆折的大多数发生在眶底后内侧,临床上以车祸居多,其次为斗殴。
11. 鼻疖:是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金葡菌为主要的致病菌。
多因挖鼻、拔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所致,也可继发于鼻前庭炎。机体抵抗力低时,易患此病。
12.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特
点,常伴有鼻窦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可分为常年性、季节性;间歇性、持续性。
13.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
床特征。
14. Widal三联征:鼻息肉患者同时伴有支气管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则为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
15.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和头
痛等。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类型有C形、S形,或呈尖锥样突起(骨棘或矩状突),或呈由前向后的条形山脊样突起(骨嵴)。
16. 眶尖综合征:蝶窦炎引起眶壁骨膜下脓肿时,可波及视神经孔和眶上裂,引起~,即眶周皮肤感觉障
碍、上睑下垂、眼球固定(眼肌麻痹所致)、复视甚至失明等症状。
17. 黏液囊肿:是鼻窦囊肿中最为常见者。单侧多见,好发于筛窦,其次为额窦,上颌窦较少见,原发于
蝶窦者罕见。多见于青年和中年人,10岁以下儿童罕见。囊肿增大时,可累及其他鼻窦, 如筛窦囊肿多较大,可侵犯眼眶和颅底。囊肿可继发感染演变成脓囊肿,危害较大。
18. 黏膜囊肿:可发生于任何鼻窦,但多见于上颌窦,常位于上颌窦底壁或内壁。多为单侧,生长缓慢。
囊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自然破裂,囊液经窦口流出。常无症状,多在鼻窦影像检查时发现。
19. FESS:即功能性鼻窦内镜外科,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是70年代中期在传统的鼻窦手术的基础上建立
的崭新的慢性鼻窦炎外科治疗方式。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引流和通气功能,即通过小范围或局限性手术解除广泛的鼻窦阻塞性病变。
20. 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上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处凹陷称为~,其上方与颅底破裂孔邻接,是鼻咽癌好
发部位之一。
21. 咽峡:由上方的腭垂(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背、两侧舌腭弓和咽腭弓共同构成的环形狭窄。
22. 咽后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下至上纵隔,相当于第1、2胸椎平面,
在中线处被咽缝分为左右两侧,且互不相通,每侧咽后隙中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
在婴幼儿,咽后隙有较多淋巴结,儿童期逐渐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