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清中期诗学对于虞山派的继承.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清中期诗学对于虞山派的继承.doc

上传人:kisuamd347 2017/10/4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清中期诗学对于虞山派的继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清中期诗学对于虞山派的继承
摘要:作为一本在清代广泛流传的古诗选本,王尧衢的《古唐诗合解》在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主要从王氏隐藏于《古诗解》中的文论思想入手,来探析他与清初的虞山诗派之间的联系与改变。
关键词:王尧衢;《古诗解》;虞山诗派;继承与改变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45-01

王尧衢的《古唐诗合解》是一本在清代流传较为广泛的诗歌选本,但是至今为止,除了部分学者对《唐诗解》部分进行少量的研究外,《古诗解》部分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阶段。现在本文就借《古诗解》部分来探析王尧衢与前人,特别是清初虞山诗派的一个承接关系。
王氏的《古诗解》部分主要纪录了从上古到汉魏六朝之间的诗歌。从选诗上,稍加注意可以发现,王氏是按照两个标准来收录的:一是表现真实情感、真实性情的一类作品,如《越人歌》、《定情篇》、《苏武与李陵三首》等均属该类。其共同点都是作者表现真实热烈的情感、不虚假、不造作。这实际上就吻合王氏在《古唐诗合解序》中提到的,诗歌都是“夫人心至虚至灵,由心而动,出而成声,莫不极奇极变,以成文章,诗也者,心之声也”的观点。在整部王氏的《古诗解》212首中选取的大量都是未经语言修饰过的表露真实情感的诗歌,其中就有近百首直抒胸臆、不重语言雕饰的民歌性质的诗歌。
二是表现忠君爱国一类的政治性色彩较为浓厚的作品,如《虞舜歌》、《大风歌》、《短歌行》等都属于该类作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王氏对诗歌的评论性语言中略窥一斑。如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传统的解读中多为闺妇思念在外的游子。但在王氏的评语中却是“此为邪臣蔽主,贤臣去国而不忍忘君之辞。……今我别君而去,恋君不忘,故去日远而衣带宽。甘心瘦损者,只为奸邪蔽主,如浮云之蔽日,是以游子一去而不顾返也。……庶几努力加餐,留此孱躯,犹及见君之一悟而未可知也。”由是可知,王氏认为此为借男女之情事来表达君臣之事,通过闺妇对游子的思念来喻因奸邪蔽主而不得不远行的臣子对于君王的感念。同类型的解读在整部《古诗解》中还有很多,如“此贤臣被弃不见亲用,故托言夫妇失宜”(《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此贤臣被弃记为妇念夫之词”(《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王氏对于此类带有男女之情的诗歌甚至是大部分的诗歌解读多认为是具有政治社会含义的。
可以说《古诗解》辑录了212首诗,按照内容来分的话多不出于这两者之外。由此可见,王氏的诗学标准或者说诗学理论就是真性情和政治社会性内容。
从对诗歌的选辑到对诗歌的评论,我们都可以看出,作为选家的王尧衢都是遵循着真性情和政治性的标准来解读选本的。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王尧衢产生并采用这样的解读视角呢?事实上,我们可以从清初以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派中寻找到他的理论依据。
钱氏认为诗歌的本质都是言志的,即为性情优先。“夫诗者,言其志之所之也。志之所之,盈于情奋于气,而击发于镜风识浪奔交凑之时世,于是乎朝庙亦诗,房中亦诗,吉人亦诗,棘人亦诗,燕好亦诗,穷苦亦诗,春哀亦诗,秋悲亦诗,吴咏亦诗,越吟亦诗,劳歌亦诗,相舂亦诗。”只要是表现真情实感的,无论是怎么样的内容都是好的诗歌。甚至因为是性情优先,而与性情相对的形式都显得不甚重要,无论是名歌也好,歌辞也罢,只要是表达真情实感什么样的形式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