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高校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由于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许多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更是有限,对于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
【关键词】国内大学生生命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76-02
自从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到21世纪的今天,生命教育已在全球迅速开展起来,我国学术界也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针对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著不是很多,主要有梅萍教授等所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欧巧云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另有一些学者在著作中或多或少有所涉及如刘济良的《生命教育论》,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还有何富仁的《生命教育引论》,论文为数不少达40至50篇。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等方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受到学业、就业、情感、就业等压力的挑战,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为高校进行生命教育提上日程,因此有必要对高校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做一个简要梳理和概括,以期进一步拓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学者指正。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张国民教授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育的方向性,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二是教育的过程性,即教育要体现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以及按照人发展的规律,社会需求和生命成长来实施教育;三是教育的目的性,即培养与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构建健全人格,开发生命潜能培养人生智慧,为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1]
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和升华生命价值,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文化底蕴,珍惜生命意义的人,最终使其生命价值观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
重庆邮电大学周守红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2]
梅萍教授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生命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3]
总的来说,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的学者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建构生命教育的体系;有的侧重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有的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尽管他们的概括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形式,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它引导大学生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