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刮痧的基础知识.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刮痧的基础知识.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5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刮痧的基础知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刮痧的基础知识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2011年第一期
主讲:包崇明(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第一章刮痧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刮痧治病,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施术于皮肤、经络、穴位和病变部位,把阻滞在人体内的病理代谢产物通过皮肤排泄出来,使病变的器官、组织及细胞得到氧气的补充而被活化,从而预防疾病及促进机体康复。
刮痧疗法是指应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属针具、瓷匙、古钱、玉石片等,蘸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瘀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皮肤及经络,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血化淤、清热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
刮痧疗法同针灸疗法一样,起源于远古时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砭石是大家所熟悉的针灸发展史上最原始的针具,它的作用是在人体表面进行压、刮、划、刺等操作的一种简单工具,所以它也是刮痧治疗的最原始的工具。据有关考古资料记载,砭石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刮痧治病的病历记录最早见于《扁鹊传》中。唐朝时期人们就已运用萱麻来刮治疾病。刮痧发展到明代,刮痧治病的记录更详尽、更具体,《医学正传》中记载:“治痧证,或先用热水蘸搭臂膊而以萱麻刮之,甚者针刺十
指出血,或以香油灯照视胸背,有红点处皆烙之”。这种刮痧法,在中医书中又称“戛掠”,古人注解说:“戛,历刮也。”可见,戛就是刮的意思。到了清代,不仅刮痧操作方法更详尽,而且还有刮痧的运用及各种痧证的辨证。郭志邃在《痧胀玉衡》中就记载有各种痧证的辨证。在具体操作上提出:“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面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抿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也记载了刮痧的运用:“阳痧腹痛,莫妙以瓷汤匙蘸香油刮脊,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脊,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此外,刮痧疗法还见于《松峰说疫》、《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养生镜》、《验方新编》等书中。在刮痧疗法中有刮痧、放痧、扯痧、焠痧、拍痧等不同治疗方法。有些方法至今仍被应用于临床实践和广泛流传民间。如灯火灸(焠痧疗法)治疗腮腺炎具有效果佳、疗程短、经济等优点,操作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对准角孙穴烧燃,一接触到皮肤,立刻离开皮肤,往往可听到十分清脆的爆响声,操作手法要快,其动作要求和施术方法完全同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2011年第一期
于焠痧疗法的施术。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我国中医人士对刮痧疗法进行了继承及整理工作,出版了“刮痧小册子”。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事业遭到极大破坏,同样刮痧疗法也被破坏。1976年10月后,随着国家政策的稳定,中医学术活动得到了发展。刮痧疗法也逐渐的与现代医学结合,发展成为独特的疗法。台湾著名预防医学专家吕季儒教授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改进而创造性推出“经络刮痧法”。在吕季儒教授循经走穴的刮痧基础上,一些中医界有志之士不仅丰富了刮痧学科的内容,而且还借鉴了全息穴区主病的内容,将生物全息理论运用到刮痧实践之中,从而总结出刮拭局部器官的不同区域,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全息刮痧法”。将刮痧疗法推入了一个更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