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6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疾病简介
Thrombocytosis)。系克隆性多能干细胞疾病,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其特征是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生,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且伴有质量异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出血倾向和/或血栓形成;约半数病人可有脾肿大。
流行病学
本病发病率低,过去认为本病为所有骨髓增殖性疾病中最少见的一种。但近年的研究发现本病并非少见,甚至高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据Phekoo报道的一组826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病例本病约占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36%。1999~2000年度欧洲标准人口统计(ESP)和世界标准人口统计(WSP)/10万。国内发病情况不详,北京协和医院1938~1995年共仅诊治本病22例。
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不明。
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
:%~37%,多数出血事件较轻,其发生机制不明。可能原因有①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功能减退,释放功能异常,血小板肾上腺素受体及前列腺素D2
丢失,Fc受体数目增加,血小板糖蛋白(CD36)总含量及表面表达增加,血栓烷A2生成增多,血小板第三因子有效性下降,5-羟色***减少等。②凝血机制异常,在血小板计数>1,000~1,500X10^9/L以上时出血症状相对多见,可能与von Willebrand因子的获得性缺陷(AvWS)有关。在MPD患者中,AvWS表现为von Willebrand因子多聚体的缺失,导致蛋白功能缺陷,血小板计数持续升高。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提示出血为血小板数值的绝对升高而非克隆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所引起。一旦血小板计数降至正常,血浆中von Willebrand因子多聚体水平随之恢复,出血倾向好转。但高血小板计数和AvWS之间的关联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凝血因子的消耗也是引起出血的原因之一。③血管内血栓形成,造成血管末端梗塞,梗塞区破溃出血。④药物因素,在进行抗血栓、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过程中,也可能触发严重出血。
:本病的血栓发生率约为11%~25%,机制不详。血栓形成事件较出血事件为重。动脉血栓多于静脉血栓,血栓可累及大动脉。可发生腹腔血栓事件、红斑性肢痛和一过性神经事件等。可能的机制有①促凝性循环因子的作用,如活化的血小板产生不稳定的因子-血栓素,引起血小板强烈聚集及释放反应,形成微血管栓塞,进一步发展为血栓形成。②血小板的作用:通过对红斑性肢痛症的组织学研究发现该病存在富含vWF和少量纤维蛋白的血小板为主的动脉微血栓,以及本病对阿司匹林高度敏感表明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仅仅控制血小板数量并不足以防止大多数血栓并发症。③血小板受体和血小板活化:血小板的止血反应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的数量和质量相关,
MPD时存在多种血小板膜蛋白和受体异常,如GPIIb/IIIa、GPIb、GPIV、GPVI、肾上腺素受体、TPO受体cMPL等。有研究表明血小板糖蛋白多态性与血栓形成相关;另外,本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加,如P-选择素、血小板反应蛋白和活化的纤维蛋白原受体GPIIb/IIIa表达增加,并与血栓形成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血小板活化特征还包括与促凝活性相关的血小板微粒的形成;血小板活化的精确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患者存在脂氧合酶缺乏,增加内过氧化物TXA2产生效率,或是由于JAK2激活性突变、异常HCT的作用、湍流或TPO水平增加等。④血小板与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测定ET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内皮损伤(TM和vWF抗原)、凝血酶活化的标志物水平(TAT复合物、F1+2和D-二聚体)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本病存在中性粒细胞活化、内皮损伤和高凝。ET患者VEGF水平增加,使内皮活化增加。活化的白细胞通过颗粒内容物释放,与血小板聚集而促进血液凝固。有微血管血栓事件者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百分率增加,这种聚集在触发单核细胞TF表达以及超氧化阴离子和炎性细胞释放引起的内皮活化和损伤中具有致病作用;同时这种聚集还与活化指标CD11b和CD62P的表达相关。另外,血小板上CD62P和中性粒细胞上的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结合而形成一种粘附链,并随着CD11b与血小板GPIb或结合于血小板GPIIb/IIIa上的纤维蛋白原的结合而形成更稳固的黏附。⑤红细胞压积的作用:HCT是体外全血粘度的主要指标,但在体内血流动力和动脉氧合也对流
变学有影响。HCT可以影响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与白细胞和血管壁的作用机会,其增加将造成血浆
/血小板区域缩小,进一步加剧促凝效应。
病理生理
由于血小板极度增生而造成微血管血栓性损害。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