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是由【mam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TheoryofMechanisms
总学时数57习题1.
授课实践实验设计
516课学5
学分3学时学时学时学时
时周
开课单位蓝天学院制造系
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车辆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课程类别学科核心课
选用教材《机械原理》(第七版)X文纬、吴克坚主编高等教育
《机械原理》(第二版)傅祥志主编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原理》(第五版)孙桓、傅则绍主编高等教育
《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
主要教学
《kinematicDesignofMachinesandMechanisms》
参考书
***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机械原理》邹慧君傅祥志X春林等高等教育
《机械原理习题精解》王晶等编XX交通大学
1/7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
本课程
掌握机构学、机构动力学和机械动力学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初步具
任务和
有分析和综合机构的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本课程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教学过程中
目的
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为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大纲制订
××系××教研室教学大纲制订时间2007-9-1
单位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了解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
理解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概念。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
本章重点: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物理概念。机构自由度计算。
本章难点:平面机构低副代替高副法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掌握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
*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讲授)
本章重点:三心定理及应用
本章难点: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加速度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及其设计的基本问题。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的条件、压
2/7
力角和传动角、急回特性、机构的死点等主要特性。
掌握用图解法对刚体导引机构、函数机构(包括按急回特性)的设计方法,了解函
数机构的解析法设计、轨迹机构和用连杆图谱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本章重点:平面连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性
本章难点:按巳知运动规律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应用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了解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包括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
速运动规律、正弦加速运动规律。
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了解解析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
本章重点: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本章难点:求作凸轮压力角
第五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
掌握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
掌握渐开线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及标准齿轮的尺寸。
掌握直齿圆柱渐开线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无侧隙啮合条件
和齿廓工作段。
了解渐开线齿轮的切制原理、根切现象、无根切现象的最少齿数。
掌握齿轮变位的原理、最小变位系数、无侧隙啮合方程和变位齿轮传动的类型。
了解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端面、法面及轴面参数,正确啮合条
件,基本尺寸计算,当量齿数,重合度、主要特点。
了解蜗轮蜗杆机构:形成、分类、正确啮合条件、主要参数和特点。
了解直齿圆锥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背锥、当量齿数和基本尺寸计算。
本章重点:平面直齿传动原理及尺寸计算
本章难点:变位齿轮传动
第六章轮系及其设计
3/7
了解轮系及其分类。
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掌握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及应用。
*了解行星轮系各轮齿数和行星轮数的选择。
本章重点: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
本章难点: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第七章其他常用机构
了解万向联轴节螺旋机构的特点和应用。
了解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设计。
本章重点:万向联轴节
本章难点:万向联轴节
第八章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本章在机原课设中讲授并应用)
了解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在机器设计中的地位和内容。
了解机构的组合方式和有关的设计方法。
了解机构的选型和执行机构的协调及运动循环图。
第九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本章自学)
第十章平面机构的平衡
了解平衡的目的和分类。
掌握刚性回转件的静平衡。
了解动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了解平面机构在机架上的平衡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动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第十一章机器的机械效率(本章自学)
第十二章机器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了解研究机器运转及其速度波动调节的目的。
掌握等效力学模型的建立,等效力和等效力矩、等效质量和等效转动惯量的计算。
了解机器运动方程的建立。
*了解机器运动方程的解法。
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4/7
本章重点:机器运动方程建立
本章难点:机器等效力学模型的建立
第十三章计算机在机构分析和综合中的应用(本章自学,在机原课设时应用)
说明:*表示课程选修内容
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实验内容:
1、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
2、齿轮的X成原理
3、回转质量的平衡
1、实验教学:详见《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教学大纲
2、课程设计:详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四、学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实习讨
讲验设其小
题论
课实计他计
践课课
课程内容
1、绪论11
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426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33
4、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55
5、凸轮机构及其设计55
5/7
6、齿轮机构及其设计12214
7、轮系及其设计66
8、其他常用机构22
9、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44
10、平面机构的平衡224
11、机器的运转及其速度波
44
动的调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周
总计51657
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传统
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
倡采用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外作业、课程设计等环节中培养学生应用计
算机的能力。
对于教学重点内容应安排习题课。习题作业应加强参数设计及结构和工艺方面的训
练。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熟悉标
准与规X等的作用。
6/7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激励创新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和发挥设计作业在培
养设计技能方面的作用。设计题目要灵活、多样,允许学生自定题目。课程设计可以单
独进行,亦可以小组形式进行工作。老师要加强指导和考核,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独
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精神。
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过程应能使学生观察到机构工作时的物理现
象。
本课程教学环节较多,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激励学生创新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
确的设计思想,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2007年9月1日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