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基于“共生”理念的城乡统筹发展探讨.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于“共生”理念的城乡统筹发展探讨.doc

上传人:芳官 2023/3/1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于“共生”理念的城乡统筹发展探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基于“共生”理念的城乡统筹发展探讨 】是由【芳官】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基于“共生”理念的城乡统筹发展探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基于“共生”理念的城乡统筹发展探讨
翟建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解决“三农”难题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学者大多是从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将城市和农村简单作为两个对立统一的经济体,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动力机制、制约因素等进行研究,探求发展对策。但城乡统筹发展不仅涉及经济力量间的协调,还涉及政治、文化、生态、环境以及观念上的协调统筹。城市和农村是两个存在复杂关系的“共生”体。对此,我们可以从“共生”这一角度探讨城乡的统筹发展。
一、城乡共生思想及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乡共生理念下的城乡协调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价值、信号的传递,政府和市场手段结合不力,效率低下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作为共生单元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长期存在诸多政策性障碍。由于宏观调控下的市场配置手段不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机制不够完善,生产要素的流向长期处于单极化向城市倾斜,致使农村共生单元发展要素极不均衡。
,相互缺乏产品或价值链的有效流动
当我们将包含城市和农村的区域看成是一个共生体时,中心城市、中小城镇及农村就成了一个个的共生单元。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要使城乡统筹,形成共生的状态,就必须在城乡的产业结构上形成关联。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在于信息化带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而对于农村共生单元的经济发展,强调的则是新型的农业现代化,除了改造传统农业外,还注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方向,以此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城乡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断层,城乡之间缺乏产品或价值链的有效流动。
,共生单元密度不够合理
随着城乡区域范围的扩大,要素资源的含量在不断提高,相同产业内的规模效益不断加强,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范围也在不断加强,从而产生城乡统筹发展的正效应;但农业基础不稳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同步、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不健全以及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等人为因素也客观存在。对于城乡统筹的范围必须存在一个合理的共生单元密度,这一密度取决于区域内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以及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农村之间的行政协调能力以及要素流动水平。环渤海湾以及新提出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范围都相对过大,为城乡统筹发展造成一定的不便。

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共生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性。例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非对称互惠共生已经较为普遍,但在西北地,工业和农业的产业结构还较为落后,偏利共生甚至寄生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相一致的。因此,城乡之间长期存在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这是很不利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以及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短时期内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还很难实现。
二、实现城乡共生统筹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城乡差异巨大的矛盾和问题,政府应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大力支持。
,优化共生环境
目前,我们要建立城乡共生的和谐环境,首先,应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为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户籍制度所产生的人身依附,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其次,实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完善土地征管制度。建立城乡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土地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建议农村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土地使用权还给农民,减少城镇建设中的利益摩擦。经过严格审核后,允许农民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继承、租赁。
,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
要按照城乡融合的要求,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既要重视农村对城市发展的基础作用,又要重视大中城市和都市圈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以农村稳定促进城市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的交流和融合,打通城乡市场梗阻,确保城乡要素流动的渠道畅通。同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重点在于发挥城市的门户优势,在农村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城乡之间建立一条甚至多条产业价值链,充分发挥区域内的要素禀赋及基础设施的作用;城乡之间建立通畅的物流体系,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价值链,推动城乡发展进程。此外,发展城市边缘农业、兴建农产品加工基地、规划城乡旅游路线,也都是加强城乡产业联系的可行途径。
,实现城乡人口合理互动
目前,农村教育水平低下是困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城市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议从城乡关系的整体来考虑国家的教育发展,彻底改变城乡教育分割的做法以及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的倾向,促进城乡教育的整体发展,普遍提高城乡人口的现代化素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改善教育设施,进而不断提高、改善农民后代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受教育状况,使教育真正成为弥补城乡差距的机制。其次,加强城乡共生系统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特殊部分的要素传输,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调动起来,使他们离开土地向本区域城市或外区域流动,寻找就业机会。对于出外务工人员,政府要逐步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劳动力在共生界面的流动速度,创造更多的能量。
,缩小城乡共生单元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打破农村人口与市民在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界限,逐步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低保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平等,保障一体,为农民和市民的生产、生活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解除农村人口的后顾之忧。建议政府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险资金从省级统筹向全国统筹过渡,尽快建立农民与市民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当前几乎处于空白,政府应尽快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承担起农村基本医疗的相应责任,建立起国家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
,实现政府、市场边际作用的结合与体制创新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对共生关系的形成与共生系统达到均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城乡共生界面的介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市场、政策以及民间组织。城乡统筹既要用公共财政等政策安排的办法,更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推进实施。以往我国的城乡发展偏重于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牺牲农业、农村、农民,支持工业、城市、市民。这种不平等、不等价的城乡交换,实质遏制了城乡统筹发展。对此,在城乡共生的界面构建上,应调整相应的力度,逐步构建一个网络化的要素、信息、文化的传输体系,来极大地加快城乡统筹的步伐和成效。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引导民间投资上加大力度,对民间投资降低税负,减少社会干预成本,让民间投资成为农村吸纳就业、缩小收入差距的主力。同时,城乡统筹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工与合作也可以逐步由市场来完成,特别是要建立城乡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土地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金融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把城乡紧密地联系起来,降低城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成本,加深社会再分工,促进城乡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实现“共生”。
(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7301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