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基于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评基础上的个性化就业指导.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于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评基础上的个性化就业指导.doc

上传人:惜春文档 2023/3/1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于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评基础上的个性化就业指导.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基于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评基础上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是由【惜春文档】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基于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评基础上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基于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评基础上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蔡树云【摘要】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是职业心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1959年霍兰德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对于职业兴趣对职业选择的影响的研究也变得更为深入。其实,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职业者的职业兴趣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着重阐述了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价值对社会型学生的指导,旨在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参考。
【关键词】霍兰德;社会型;职业驱动力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院GPTC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实现就业指导的系统化、个性化,根据北京市政府《关于开展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京教学【2011】7号)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我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的建设方案》【】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用平台素质教育方案(第二版)》【】的具体要求,制定《就业指导专题教育方案——社会型》。本专题教育方案是基于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评数据分析之上,主要是根据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针对社会型(social)职业倾向群体进行个性化教育指导,使得学生能在短期之内根据自身特点了解个人的职业类型,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对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人格类型论”是霍兰德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其发展的基础是特质因素论。人格类型论是人格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的理论,其包括以下原则: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一种延伸;有相同职业的人,就有相似的人格。因为一种职业的人有相似的人格,所以他们对各种问题所做出的反应也大致相同,因此就塑造出特有的人际环境。个人对职业的满意度、职业的稳定性与成就感,都由个人的人格与环境特性间的适配性决定。
霍兰德将社会的职业归纳为六大类型,相应的,也自然有六种不同类型的人,会去从事和自己类型相同的职业,主要包括:研究型(I)、社会型(S)、现实型(R)、企业型(E)、艺术型(A)和常规型(C)。六种职业兴趣类型(R、I、A、S、E、C)按顺时针方向排成环形,六种类型内容如下所示:两种兴趣类型间有相邻、相对、相隔三种关系。其中,相邻职业兴趣类型间关系最紧密,相对最远。
霍兰德认为,职业者如果能够选择职业兴趣与职业环境相一致,他才能达到工作的最佳状态,劳动者的才能与积极性才会得以高水平地发挥。大多数人实际上都并非只有一种性向,如果他具有的两种职业性向是紧挨着的,那么他将会很容易选定种职业;如果职业者的职业性向是相互对立的,这时多种兴趣将会驱使他在多种不同的职业之间去进行选择,于是,他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就会犹豫不定。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前,最重要的就是首先是认识自己。大学生要认识自我,必须根据自己条件,了解自身的能力、兴趣、认识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所能利用的资源、以及自己对成功的期望,采用各种测试工具和手段进行心理测量,对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工作经历等各方面的自身信息进行客观综合的衡量与评价,充分显现自身的实践经验、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工作水平与能力等,对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有一个比较客观清晰地认识,明确其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自己的行业选择范围和职业发展方向。

认识社会各职业的行业性质与从业环境,即根据自身心目中理想的职业以及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条件等。根据相关素质与技能,开展不同的训练,寻求职业与个体的理想契合点,以满足并力争实现“人职匹配”的职业原则。这也是职业选择核心问题就是在认清自我、认清职业的基础上,实现人职匹配,即个人人格类型与职业选择相一致或相近的工作环境。

根据上述的特点,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两方面对社会型学生进行训练,一方面是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是针对社会型学生的特点和职业需求,我们选择活动的方式,通过开展不同的训练,着重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实景训练——如何应变突发情况”“沟通的技巧”等,并在活动前后通过测评的方式,及时纪录学生的变化,并调整活动方案。

2012年11月,我们对参加三次个性化就业指导活动的部分社会型学生再次进行了《职业驱力量表》测评,通过与参加活动前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我们看到:通过就业指导活动方案的实施,对学生帮助的效果是较为明显的。具体说明:
(1)学生的物质报酬、自立、安全和地位四个项目呈下降趋势:
1)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物质报酬的关注度降低,,此变化说明了学生不再将个人绩效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转化为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认识到工作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自我发展、自我能力提高的平台。
2)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自立的关注度降低了,,这并不说明学生不关注自立,而是不将思考、行为的独立性作为主要的行为动机,已经具备了自立的能力。
3)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安全的关注度降低,,此变化说明了:学生已经适应了校园生活及周边社会环境,和谐的校园学****生活环境使学生安全感增高,所以对安全的关注度降低。
4)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地位的关注度降低,,此变化说明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在团队中有了一定的价值,更加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关注度有所降低。
(2)学生的权力/影响力、追求意义、专精、创意四个项目呈上升趋势:1)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权力/影响力的关注度升高,,这个指标提高显著,表明学生更加注重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的提高,希望自己在团队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
2)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追求意义的关注度升高,,对自己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所带来的价值意义的关注提高了,说明了学生追求目标更加明确,愿意为目标付出努力。
3)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专精的关注度升高,,表明通过活动的培养,学生更加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纯熟地运用个人熟练掌握的技术,并且进一步提升个人技能都有较强烈的追求。
4)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创意的关注度升高,。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学生对行为中新性、冒险性的追求强度一般,往往只是被动适应工作与环境,通过参加活动以后,学生追求强度增高,由被动适应向主动适应环境转化。说明了学生更加主动适应工作。
5)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亲和的关注度升高,,说明了学生期望融洽而和谐的团队人际关系,并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作为个人主要的行为动机。

基于霍兰德理论,将不同类型的人归于不同的职业类型,也就是所谓得人职匹配原则,一方面我们根据大学生不同得性格、兴趣爱好、技能、所学专业只是,帮助他们正确得评价自己的能力素质,提高自己的“软”能力:沟通能力,活动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以此目的上开展的训练,将更具备针对性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做到人职匹配原则,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本文探讨了社会型的学生,并通过活动前后的测试与分析,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己,突出了“社会型“的特点,通过相应能力的培训使学生掌握沟通的技巧,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当然学生在世界过程中还需要多渠道认识企业,了解岗位,通过网站、报道等媒介全面了解目标企业,包括企业文化、用人制度以及具体的岗位要求,胜任条件等,权衡比较适应性及匹配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制定行动计划并予以实施。
参考文献:
[1],Hollan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62-63.
[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
[3][J].职业教育学院,2010,7.
[4][J].求索,2009,7.
[5]、职业选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3).
[6]刘海玲,[J].职业时空,2005.
[7][J].学校与社会,2012.
[8][J].贵州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作者简介:蔡树云,女,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研究。8464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