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假捻法与装置的制作方法.docx

格式:docx   大小:30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假捻法与装置的制作方法.docx

上传人:开心果 2023/3/13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假捻法与装置的制作方法.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假捻法与装置的制作方法 】是由【开心果】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假捻法与装置的制作方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假捻法与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假捻法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假捻采用的方法和装置有关。
纱芯不加捻而用围裹的纱将纱芯围绕的各种假捻法已属已知。不加捻芯纤维和外裹纤维都是短纤维,通常用牵伸头(draftinghead)输送。
已知方法(DAS-2620228及美国专利第4,183,202号)中有一个假捻吸咀和一个盘卷吸咀,一个由牵伸头输送的纱条分为芯纤维和边纤维,芯纤维由捻纱吸咀作所谓的假捻,这吸咀在纱的活动方向上被认为第二吸咀,而与假捻芯接触的边纤维用纱活动方向上的第一吸咀围捻在与旋转相反的方向上,围绕假捻芯,当假捻纱芯退捻时,边纤维在芯上卷得更紧,纱便出现所谓的螺旋疵效应现象,增加纱的硬性,用这种纱织的布便有硬性手感,不易操作。
欧洲专利申请第0131170号中揭示另一种先有技术。这方法仅使用一个捻纱吸咀,即纱芯假捻吸咀。这方法的特点是边纤维和假捻纱芯的接触地点,和引出辊对钳口间的距离安排,是只要有边纤维的后端保持夹紧在钳口中,便有边纤维向纱芯上缠绕。于是将离散边纤维的端部在所谓的三角纺区中缠绕,边纤维沿旋转方向绕在芯纤维上,螺距很大,因而纱芯退捻,达到芯纤维平行时,边纤维通过与送纱方向平行的中间位置,变为向反方向搓捻。也就是如果边纤维在芯纤维退捻前是顺手捻,在完成的纱上便有反手捻。
于是边纤维在纱芯上绕得很紧,但又不致造成明显的螺旋疵效应。
所有的使用压缩空气捻咀的系统的缺点,是空气涡流的转速和捻纱吸咀中的纱芯的转速,受空气声速的限制。
因此,在另一已知的方法中(DE-3639031A1),边纤维盘旋吸咀和一个围筒加捻器结合,后者的形式为两个交叉驱动的摩擦围筒。
这问题的解决办法可减少对假捻芯受到的加捻作限制,但不能消灭严重螺旋疵效应问题,和将纤维从牵伸头钳口,引导到围筒式加捻器中的缺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设计一种假捻法,可提供欧洲专利申请第0,131,170号揭示的方法的优点,而可避免限制输出速度的缺点。
本发明之所以能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具有下述方法和装置的描述中关于运转的部分中阐述的特点。
在从属权项中阐述了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优点,在于可能提高纺纱速度,超过压缩空气假捻器能取得的速度,而可保持纱的良好性能。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述本发明,附图仅示可能使用的构造,附图内容如下
图1为按本发明装置的半概略形式沿图2中Ⅰ线的断面图;
图2为图1中装置的半概略俯视图;
图3简示图2的细节;
图4至6各为方法中各程序的半概略图;
图7为完成纱的半概略图;
图8为图4-6方法的一种改变形式;
图9为本发明装置一种变化形式的沿图10线Ⅱ的半概略侧视;
图10为图9装置的半概略俯视;
图10a为图10装置一个细节的放大图;
图11为图9及10中装置相当于图9的细节;
图12为图1装置一个细节的放大;
图13为图2装置的一种改型;
图14为沿图13线Ⅲ的剖视,示其改型中一个细节;
图15及16各示图12细节的改型;
图17a至18c各简示图1,2及9,10装置的两个细节。
在用作纱条供给器的牵伸头1中,将一个纱条2送入予定宽度F的搓条器32,然后在一对牵伸辊4和一对引出辊5之间的一个主牵伸区3中牵伸,再在假捻纺纱器6中形成纱7。
图中仅示布置牵伸区3的牵伸头的一部分;牵伸头中还可以有一个搓条器(未示)和一个输入区(未示)。
从图1可见,纺纱器6有一个上纺纱圆盘8和一个下纺纱圆盘
9。
圆盘8有一个摩擦环10和一个有吸气表面11的吸气环,而圆盘9有一个摩擦环12和一个有吸气表面13的吸气环。每一个环10,12有一个摩擦表面21。
吸气表面11,13都是环形。形成吸气表面的孔22,23,仅作为相应圆盘8,9的一部分示意。(见图2、3和13)为通过各表面11,13的孔22,23吸入空气,有一个吸咀14和上圆盘8关连,一个吸咀15和下圆盘9相关。
每一吸咀14,15的进气口伸到吸气表面11,13对侧的表面附近,,但为了减少吸入的辅助空气,不与对侧表面接触。
圆盘8及9还分别有遮挡壁16,17,放在相应吸咀14,15的后面。
圆盘8用驱动轴18推动,圆盘9用驱动轴19堆动。
可从图2了解,吸咀14,15各有予定宽度A。从图17a至17c可见,吸咀14,15,参看图2,可以互相连接,如图17a,,如图17b,,如图17c。这些变化形式的意义,下文中将连系运转环境作较详细的叙述。
从图2可见,圆盘8,9并不同心,而互相偏置,轴线间距离C,从图1所见,两者远离,从图1及2可见,在相当靠近引出辊对5钳口线K,,成为环
10,12摩擦表面21间的接触区。
并且,为了简化,轴18,19的安装件和驱动件未示;但是,当然必须设置支承元件及驱动元件,沿方向X,Z驱动圆盘8,9。
安装吸咀14,15的元件也未示。
例如,吸咀14,15可别固定在容放轴18,19的轴承及驱动装置的相应元件上。
图中未示的还有容纳轴18,19的元件,其设计可以是至少纺纱圆盘可以和另一圆盘分离以便在需要时可对两相对表面进行清洁。
运转时,用已知的搓条器,例如用搓条器32对牵伸头1调节,纱条2有基本予定的宽度F,从引出辊对5形成的钳口线K中输出,因此如图2-6所示,在纺纱过程中将纱条2分成边纤维M,N,宽度为R,引入纺纱三角区S。分纱的步骤如下纺纱开始时,吸力表面11,13的吸力,将钳口线K送出的纱条纤维吸入纺纱圆盘8,9之间,送到纱芯线L中,在这里两个输送方向上的纤维合并,两部分纤维互相盘绕,形成初捻纱芯。为保证纤维这样合并,吸咀14,15如前述靠拢;生产开始的纺纱和纺纱状态,无论图2中的吸咀14,15互相连接,如图17a,(试验中为4mm),如图17b,或互相搭接,(试验中为4mm),如图17c,纺纱状态都没有大的区别。
虽然吸气表面11,13向相反方向X及Z旋转,都给予这初捻纱芯一个在送纱方向P上的共同分力Y,,。图3简示从吸气表面11,13中线V,W交点D开始的分力Y,而未提及有效力。
,将加捻纱芯再向P方向输送。
,必须能产生假捻纱的适当紧张度,因为这种紧张度决定三角纺区的宽度R,术语“输送作用”表示输送力和输送速度的结合。,而且决定于环10,12的角度速,和圆盘8及9间的轴线距离C。角速度在图3中简单示意而未示实际数值,在方向P上的共同矢量Q,形式为从中线U及T的交点开始的矢量G,H,决定于距离C和角速度。
三角区宽度R和纱条总宽度F,决定也由吸力表面11,13接受的边纤维的宽度M及N。但是由于这些边纤维比芯的形成纤维离线L为远,所以不能被并入纱芯,而由旋转纱芯接受,在周围缠绕。
基本概念是在边纤维M,N达到线L前,将相对靠近中心的纤维,加捻形成纱芯,从而其“作用”“仅”为缠绕或盘绕纤维。
盘绕或缠绕过程如图4-6所示,完成的纱如图7所示。
如上所述,,。
上面还提到,除输送纤维作纱芯24外,还有纤维从吸气表面11,13的区域M,N中送出盘绕芯24。这盘绕或缠绕过程如下述在边纤维M及N(为了简化起见,在图4-6中仅示一根纤维从区域M中输出)的前端由旋转纱芯24接触后,并且假定接触的纤维的后端仍被在钳口线K中引导时,便将这边纤维按同一旋转方向,缠绕纱芯24,即,如芯24用顺手捻,缠绕或盘绕纤维便也是顺手捻,而有大很多的螺距角γ。但是,角γ在朝向三角区S和接近三角区S时,可增大到角β。
角γ的这种增大的理由,是因为缠绕活动的进展,速度大于与供纱方向P相反的方向-即朝向三角区S的速度-并且假定纤维的后端仍在钳口线K中夹持,节距的增大保证这种端部在三角区S中加捻,从而以后从钳口线K中释放出的纤维后端,仍保持在完成纱的芯部中。因此当缠绕变快时节距γ也增大。
为保证将纤维的后端在三角区S中缠绕,吸力表面11及13的搭接区或交叉区间的距离E(见图17a至17c),必须小于边纤维M及N的长度,图示距离E在交点D和钳口线K之间。纤维前端在三角区中的初步缠绕,可能减短边纤维的缠绕长度,使缠绕纤维粘着长度给予的缠绕力,不足以保证完成的纱有适当的扯裂强度。
图7所示的完成纱7,用放在纺纱组件6后面的一对牵拉辊对20进一步输送,有一个基本不加捻的纱芯25,用在其周围盘旋的边纤维M,N绕紧,这时边纤维称为缠绕或盘绕纤维M1,N1。
缠绕纤维M1,N1的螺距△A(图7)基本相当于假捻纱芯24的螺距β,和边纤维M,N的螺距γ的螺距差△(图5)。但是,缠绕纤维M1,N1的盘旋方向,和边纤维M,N的方向相反,就是边纤维N,M为顺捻时,缠绕纤维为反捻。退捻时,盘旋纤维在其一部分长度上,其位置略与纱芯纵向轴线平行,直至纱芯进一步退捻时,盘旋纤维逐渐变为反盘旋或反缠绕方向。
举例而言,假如纱条的形成纺纱三角区的一部分纤维和辊子间的粘附力,大于纤维和其他形成三角区的纤维的粘附力,那么在刚离开钳口线K的纱条中,便没有形成纺纱三角区的纤维。这种遗漏的纤维,诸如边纤维M,N,其前端离散,直至如边纤维M,N由旋转纱芯24接触时,才也成为盘旋纤维或缠绕纤维。
图9及10示执行本发明方法的另一种装置,不使用图1中的圆盘8,9而用两交叉围筒50,51。
每一围筒50,51分别有一条金属支承带52,53,放置在作旋转(旋转安装件未示)的转向导辊54,55及56,57上,至少每一个围筒的一个转向导辊接受驱动
(驱动件特点未示)。驱动件和旋转安装件用轴颈a简略表示。
为简化起见未示轴颈的安装及驱动步骤,也未示至少将一个围筒和其他围筒分离的装置。
带52,53在其宽度b上钻孔作为吸气带,形成相应的吸气表面58,59。一部分需要的孔图示为60,61。
有相应的摩擦带62,63在吸气表面58,59附***行放置,每一条带有一个摩擦表面64,将带52,53在上面牵引,消灭带52或53和相应摩擦带之间的滑动。摩擦带62,63宽度为c,因此吸气表面的宽度b和摩擦带宽度c,共同构成相应带52,53的宽度。
带62,63通过摩擦表面64连接,基本没有间隙,取决于围筒50,51的交叉角度δ(图10a)。
带62,63厚度的算术和,使吸气表面58及59间形成相应的间隙。
为将空气抽吸通过表面58,59,在围筒50中设吸咀65,围筒51中设吸咀66,吸咀65有吸气进口67,吸咀66有吸气进口68,长度各为d(图18a至18c)。各进气口67,68的宽度(未示)相当于吸孔表面的宽度。
吸入口67,68合并,与吸咀14,15相同。至于吸咀14,15,图10中的吸入口67,68可互相连接,如图18a,,如图
18b,,如图18c。
如图2及3所示,钳口线K和吸气表面58,59的搭接区间,有距离E,图示吸气表面58,59和吸气表面58,。
并且,从图11可见,在交叉的围筒50及51之间设两纤维导板69,70,引导钳口线K和吸力表面58,59间的全部纤维。
如图10所示,为将钳口线K输出的纤维引导非常靠近表面58,59,导板69,70和相应的表面58,59接触。
导板69,70固定安装(未示),由支承件71,72操纵,为作清洁将导板转开的装置也未示。
其他与图1-3中相似的元件用同号标志,,给予纱芯假捻的力,以及在方向P上向前的力,也都用同号标示。,,而围筒50,51的输送方向,。
运转时,从钳口线K向纱条宽度F上输送的纤维,由吸气表面58,59接受,在导板69及70间引导;如前文参考图1-3所述,纤维R形成纱芯,,形成假捻芯。出自边纤维区边纤维M,N,按图4-6所示,盘绕假捻芯。
如图1-3所示的装置,。
在速度矢量Q变化以下,距离E随围筒50,51交角δ变化与否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