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代餐包结构的制作方法.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代餐包结构的制作方法.docx

上传人:421989820 2023/3/13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代餐包结构的制作方法.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代餐包结构的制作方法 】是由【421989820】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代餐包结构的制作方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代餐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代餐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代餐包结构,尤其系指一种具有酵素之健康纤维代餐包结构。
背景技术:
人类对酵素的无意识应用可以追朔到远古时代,早在多年前的夏禹时代,酿酒就已经盛行;多年前的周朝就会利用麦曲将淀粉降解为麦芽糖制造饴糖;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利用酒曲来治疗肠胃病,用鸡内金治疗消化不良…等的疾病。凡此种种,说明虽然古人并不知道酵素是何物,也不了解其性质,但根据生产和生活经验累积,已经把酵素应用到相当广泛的程度了。人们真正认识酵素的存在和作用,是从19世纪开始的。1833年法国化学家Payen和Persoz从麦芽汁提取物中首次发现了淀粉酵素,他们将这种由酒精沉淀后得到的可使淀粉水解成可溶性糖的物质命名为淀粉糖化酵素,并指出了它的热不稳定性,初步触及了酵素的一些本质问题。1855年,Schoenbein在植物体内发现了过氧化物酵素,由此解决了愈创树脂变色的难题。随后在1856年,Schoenbein又在蘑菇中发现了另外一种酵素为多酚氧化酵素,能够在氧存在的条件下催化反应生成有色氧化物。
·[0005]另外,在这个时期,许多科学家发现酵素的催化作用与酵母在发酵期间的作用相似,因而微生物学家
Pasteur和化学家Liebig提出了两种不同观点。1897年,EduardBuchner与HansBuchner成功的从酵母细胞分离出具有发酵作用的物质,能使糖发酵。他们当时的兴趣是制备用于治疗疾病的酵母无细胞提取物,这些提取物的保存必须不加防腐剂,例如不能加酚。于是他们决定试用蔗搪,这是在烹调化学中常用的防腐剂。他们得到了惊人的结果:酵母汁液迅速将蔗糖发酵产生了酒精。这说明Pasteur以及Liebig的两种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生物化学就是在解决发酵本质的著名论战中产生的。而“酵素”(Enzyme)的概念,是由德国科学家Kuhne在1878年首先提出用以表示未统一名称的已知的各种酵素。“酵素”(Enzyme)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是“在酵母中”,起源于希腊语,其中en表示“在之内",zyme表示酵母或酵素。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Fischer于1894年提出了“锁和钥匙”模型,成功解释了酵素的催化反应机制。酵素催化专一性理论研究的另一重要成就是1959年Koshland提出的“诱导契合”理论,以解释酵素的催化理论和专一性,同时也搞清了某些酵素的催化活性与生理条件变化有关。而20世纪50年代起酵素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活跃,在蛋白质(或酵素)的生物合成理论方面获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1955年,Sanger等报导了胰岛素中氨基酸排列的次序以及荷尔蒙的分子量为6000,这是在测定蛋白质一级结构上的第一次突破。
1957年Kornberg等人发现DNA聚合酵素并进行DNA复制的系列研究。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对生物细胞核中存在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比较清晰的阐述。70年代初实现了DNA重组技术或称克隆技术,极大地推动着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也促使酵素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另外,近20年来的研究发现,除蛋白质以外,核糖核酸(RNA)也有催化活性。例如,1982年Cech等人在四膜虫的RNA分子中发现一个具有自身切接功能的片段,称之为“内含子”,它可以从前体RNA中特异地把与它本身相同的片段(413个核苷酸)切下来,然后把剩余的RNA部分重新接起来。切下的片段环化成为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称之为核酸类酵素或催化活性RNA。这个结果使酵素的传统概念受到了挑战,提出酵素并不一定是蛋白质的问题。我们究竟是否把RNA看作酵素,或是酵素是蛋白质的概念应该改变,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解决。而由于现代人随着不当的饮食****惯、情绪压力及年龄的增长,分泌酵素能力逐渐下降,当人体酵素分泌不足,例如消化酵素不足时,食物中的营养素无法被消化,或代谢不完全,就会产生***,危害人体健康。人体就像是一座精密的化学工厂,生物体借着各种酵素的催化与调节作用,才能有效地完成所需的生理活动,如:分解消化食物、新陈代谢、伤口愈合、组织修复、抵抗病毒,或是促使铁质集中于血液、帮助止血及废物的排除等都需要各类酵素的作用。科学家发现,人的寿命与消耗体内酵素的速率成反比。一味地使用而不补充,体内酵素终将耗尽,而造成消化与排泄能力减弱,并导致癌症、肥胖及慢性疾病。善加利用食物酵素,便可有效延缓体内酵素的耗竭。营
养医学界早已发现藉由补充综合酵素,可以改善现代人消化不良、溃疡及各种常见疾病,例如:木瓜酵素、菠萝酵素都可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作用。陆续有学者于实验中发现,菠萝酵素能帮助肠胃道溃疡黏膜的愈合,已广泛应用于溃疡性肠炎病患的治疗;一九九九年,德国Maurer教授的研究团队分别让健康成年人及乳癌患者口服酵素,以了解酵素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服用酵素五天后,乳癌病人的单核细胞免疫功能(细胞破坏作用)提升了两倍。病人服用酵素五天后,乳癌病人的单核细胞抗肿瘤效力提升了一点七倍。服用酵素后,健康成年人的单核细胞免疫功能提升一点五倍。服用酵素后,健康成年人的免疫功能IL-1B(第一型介白质B)的量,可提升四点五倍。由研究结果可知,口服酵素确实可以提升人体的免疫功能。Maurer教授因而认为,经常服用酵素不管用于治疗或增强免疫力,都有正面的效益。美国的Thornhill博士在2000年出版的「替代医学回顾(AlternativeMedicineReview)」期刊中,发表了一篇以酵素减轻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报告。Thornhill博士表示,酵素能阻断、减低因一连串过敏原刺激反应所造成的过敏性鼻炎,因此有助于改善过敏症
。日本学者铃木(SUZUki)博士等人以兔子为实验对象,证实酵素具有化痰功效。另夕卜,营养学博士Kelly亦引用文献指出,研究者曾经以124名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支气管炎、肺脓疡住院的病人为对象,了解酵素的治疗效果,一段时间后发现,患者的痰量减少,脓痰难以咳出的情形也获得良好改善。美国费城Cirelli医师五年来累积的七百多位使用酵素者中,高达八成的人使用酵素之后,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腰部扭伤、手术后伤口的发炎及肿胀、牙龈发炎肿胀、毛囊炎、蜂窝性组织炎、糖尿病患者的溃疡伤口、直肠或直肠边发炎、痔疮等等皆获得了改善。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Desser博士研究以菠萝酵素、木瓜酵素及淀粉酵素来激发人体单核球细胞的免疫反应。结果发现,被激活的单核球细胞可诱发制造肿瘤坏死因子α、第一型介白质(IL-1)及第六型介白质(IL-6)。在这三种细胞因子中,肿瘤坏死因子以的作用主要为激发一般的免疫反应,使肿瘤坏死;第一型介白质的作用则在活化「帮助者T细胞」,诱发免疫反应。第六型介白质可刺激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并与第一型介白质一同作用,以活化帮助者T细胞。经过酵素与人体单核球细胞培养后四至六小时,肿瘤坏死因子α、第一型介白质及第六型介白质的量均开始上升,而且在十二至十六小时后到达高峰。经过二十四小时以后,第一型介白质及第六型介白质的量仍处于高峰状态。由
Desser博士的研究可知酵素确实能激发单核球细胞制造肿瘤坏死因子α、第一型介白质及第六型介白质。亦即具有良好的免疫功能。德国的Munzig博士研究发现,酵素能抑制附属分子⑶44在T细胞上的显现达到97%之多。美国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Kleef博士也研究证实,酵素能抑制附属份子⑶44在T细胞上的表现。Kleef指出,附属分子⑶44是调节T细胞功能的重要附属分子,也是媒介发炎反应的重要物质。也就是说,CD44会吸引白血球到发炎的地方,使发炎反应更加明显;因此去除附属分子⑶44在T细胞上的表现,即可减少发炎处的白血球,从而降低发炎反应。柯理夫博士指出,由于酵素其有选择性调节T细胞及自然杀手细胞上附属分子的作用,此即酵素为何可用于辅助治疗慢性发炎性疾病、过敏,甚至癌症患者的理由。德国的Brakebusch博士在2001年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评估酵素对健康人及免疫缺陷者的细胞吞噬功能变化情形。他以二十位免疫有缺陷人士及十七位健康人的血液做为研究对项,发现酵素对免疫缺陷者的细胞吞噬速度可提升两倍,而对健康者的细胞吞噬速度也可提升十八%。由此可知,酵素确实可以增强免疫功能。英国的Engwerda博士对酵素的免疫功能做了广泛性研究。由于巨噬细胞及自然杀手细胞都是我们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安握大博士乃针对自然杀手细胞和巨噬细胞进行实验,发现酵素可促进巨噬细胞制造干扰素
Y(IFN-Y-mediated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活化自然杀手细胞,增加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力。在对T细胞及B细胞的实验方面,发现菠萝酵素可促进脾脏T细胞增殖,增加T细胞对脾脏细胞及B细胞的协同刺激反应,以及T细胞依赖性的抗体反应(T-Cell-DependentAntibodyResponse):具有选择性调节细胞上附属分子的作用,还增加B细胞的协同刺激反应。Engwerda博士的实验足以证实,酵素确可调节我们的免疫功能,提升免疫力。然所有未经烹煮的天然食物均含丰富的酵素。但不幸的,酵素对高温极端敏感。热度不高时即可破坏食物中的酵素,一般在48°C65°C的热水中,酵素多少会被破坏;以48°C长时间加热,或以65°C加热一下子,就会杀死酵素;在60°C80°C中加热30分钟,则会完全杀死酵素。再者,加工、精制、烹煮以及风行微波加热,都会使食物产生遽变,进而危害健康。因为这些过程会破坏酵素,造成器官失衡,堪称疾病的主因。因此,要从饮食中获得酵素,必须生吃这食物,但这又与国人的饮食****惯不符。综上所述,可知先前技术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酵素活性保存不易且酵素服用不便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改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此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先前技术存在酵素活性保存不易且酵素服用不便的问题,本申请遂提供一种代餐包结构,其中:
本申请所提供之代餐包结构,包含:混合粉末以及包装袋体。混合粉末包含复合酵素、有益活菌复合醣类、***基酸、维他命、矿物质、山梨醣醇、羊车前子、寡核苷酸、关华豆胶、纽甜、全脂奶粉、难溶纤维、奶精以及大麦所混合的粉末;包装袋体密封形成容置空间,混合粉末填充于容置空间内,而包装袋体是由软性包装材质对折且压合三边形成三密封边而构成容置空间,并可于三密封边任一边设有撕开口,并且更可由铝箔制成的遮光层设置于容置空间四周,藉以避免混合粉末受到光化学作用的影响而变质。本申请所提供之结构如上,与先前技术之间的差异在于本申请是将混合粉末填充于具有容置空间的包装袋体,达到隔绝空气的效果,并可藉由遮光层的设置,达到阻绝光线的效果,由隔绝空气且阻绝光线的混合粉末代餐包结构,以保持混合粉末的活性,以确实发挥混合粉末的作用。透过上述的技术手段,本申请可以达成保持酵素活性且便于服用酵素的技术功效。
图1绘示为本申请代餐包结构密封前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为本申请代餐包结构密封后立体示意图。图3以及图4绘示为本申请代餐包结构使用动作分解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包装袋体11开口12容置空间13撕开口14遮光层20混合粉末30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图式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之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而且酵素不同于人工合成的综合维他命,源自于古老传统酿制法。酵素广泛作用于人体各个器官、组织,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点发挥作用,而是一种全身性必须的物质;而人体本身即具有制造酵素的功能,但随着年龄增长、自体老化、环境污染、饮食****惯不佳、生活作息不正常、滥用药物等多重内、外在因素,皆会造成体内制造酵素的能力降低,酵素活性不足,影响酵素代谢系统的进行,而产生过量自由基,造成细胞损伤、器官障碍、免疫系统变差
及抵抗力减弱,而导致慢性病或癌症。酵素帮助减肥瘦身和帮助消化只是人们认识其众多功用中的两项而已。其实它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不同保健作用。接着,请参考「图1」以及「图2」所示,「图1」绘示为本申请代餐包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为本申请代餐包结构立体剖视示意图。由于酵素的纯化在1920年后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926年美国人Sumner首先从刀豆中获得了不负载任何其它催化剂的尿素酵素蛋白质结晶,从此确立了酵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观点,为酵素的理化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掀起了酵素结晶研究的热潮。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1930年至1936年间Northrop等人制取了胃蛋白酵素、胰蛋白酵素、胰凝乳蛋白酵素和羧肽酵素A的结晶。至此人们已经获取了上百种酵素的结晶,另外还有超过
600种酵素被提取纯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酵素及产酵素细胞的固定化技术从酵素学理论到生产实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53年,德国科学家Grubhofer和Schleith首先将聚氮基苯乙烯树脂重氮化,将淀粉酵素、胃蛋白酵素、羧肽酵素和核糖核酸酵素结合,制成固定化酵素,有效地进行了酵素的固定化研究。1971年,出现了固定化菌体技术,7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运用固定化细胞技术生产胞外酵素。到了80年代中期,固定化原生质体技术则被用于生产胞内酵素,以去除细胞壁扩散的障碍。酵素固定化技术的发展也引起了食品、发酵工业一场大变革。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采用这一新技术,使玉米淀粉经酵素法液化、糖化、异构化和固定化后,成功地工业化生产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高果糖浆,代替蔗糖作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饮料食品的甜味剂,提高了饮料质量,是一项非常成功的技术创新。目前为止,已发现自然界存在的酵素有3000多种,但真正形成工业规模生产的只有几十种。因此,当今食品酵素学的研究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酵素生产的发展,酵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生产应用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酵素的稳定性较差、不能重复使用等不足之处。于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酵素的催化功能,人们开始尝试对酵素进行分子修饰,即通过各种方法,使酵素分子结构发生某些改变,从而使酵素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发生改变,以满足人们对酵素应用的要求。其方法之一就是固定化酵素的研究。首先在软性包装材质对折且压合任两边以形成具有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