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回望重庆三千年.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回望重庆三千年.doc

上传人:hqpkhvg379 2017/10/6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回望重庆三千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回望重庆三千年
在中国历史上,因人获罪而改其所属地行政区名的事例恐怕莫出其右吧
渝中区临江路北侧,有一片夹在洪崖洞历史街区和重医附二院之间的老房子,这里是老重庆人熟悉的解放碑戴家巷社区。最新的规划是,这里将会重新打造,并围绕洪崖门城墙遗址建一条山城步道。
洪崖门只是重庆17个老城门之一。
古城郭的历史始于战国晚期
重庆建城的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巴国,《华阳国志》有“巴子都江州”的记载,从考古发掘的遗迹来看,古代巴人的生活器皿与埋葬遗骸沿长江两岸均有分布,但更多则集中于重庆主城到三峡沿途一带。
这也是因为古代巴人的主要活动区域还是集中于三峡地区,虽然重庆最终成为巴国的都城,但在巴人漫长的发展与迁徙历史中,重庆只是其由东向西拓展的末段。
在对重庆主城的考古活动中,没有发现战国以前城墙的遗迹,但却留下了一座经过后人反复修葺的巴蔓子将军墓及其传奇。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蔓子在巴国内乱时向临近楚国借兵,许诺以三座城池为代价。随着内乱平息,当楚王遣人索要城池时,巴蔓子不忍牺牲祖国,便自刎以头颅报答楚王。从此以后,巴蔓子就成为古代重庆的一个传奇,其墓地在明代时就被人祭祀。如今在通远门外的莲花池附近,还保留民国初年重新修建的巴蔓子墓。
史书上明确可查的重庆古城郭历史始于战国晚期,纵横家张仪率秦军占领巴国后在江州(今江北)筑城,设立巴郡。当时的秦军是自北而南攻入巴国,所以筑城的防御对象也主要是针对楚国及重庆南边的山地民族。
2005年前后,在重庆江北区嘉陵江长江交汇处一带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型汉代建筑构件与城池排水系统遗迹,近年来在这一代发掘的汉代墓葬及器皿更加印证:此处正是史书中记载的北府城,也就是秦汉时期巴郡的郡治所在地。而今天在这一带尚存的城墙城门遗址,则是明清以后设置的江北厅所建。
由此可见,即便是重庆的行政中心迁至渝中半岛之后,江北嘴一带依然是拱卫重庆的重要军事要塞。这主要是因为重庆的地形呈丘陵起伏,二水环绕,作为天然要塞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描述刘秀与公孙述争夺巴郡(江州)的拉锯战时,《后汉书》以“城固而粮多”来形容其易守难攻。这里的江州城就是指的古江北城。
三国初定城郭,“重庆”得名近千年
到了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李严将江州的治所从嘉陵江北岸移至现在的渝中半岛,并修筑城墙,初步奠定了后来重庆城郭的基础。
从两晋到隋唐,重庆的行政称谓由江州变为渝州,一直是巴蜀地区的重镇。按照《元和郡县志》记载,此时的渝州是中等规模以上的州。
遗憾的是,在重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已很难发现隋唐时期的城墙城门遗址,史书上有关记载也不甚详细,这是多个因素所致。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社会大动荡与战乱重新改写了重庆历史,甚至包括城郭地貌。
关于重庆宋代的变迁,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插曲。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当时的渝州改名为恭州,缘由竟是因为当地土著出身的国子博士赵谂因谋反伏诛。《宋史》上关于赵谂案记载寥寥,但在宋人的笔记中却记载甚多。尤其是王明清的《挥尘录后录》中,详细记载赵谂因同情苏轼、曾布等人而口出狂言,导致家破人亡一事。改“渝州”为“恭州”,朝廷用意颇为明显:让其恭顺,低首致敬。在中国历史上,因人获罪而改其所属地行政区名的事例,恐怕莫出其右吧。
但恭州这个惩罚性的名称为时并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