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最新最全借仿写走近古诗.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新最全借仿写走近古诗.doc

上传人:vip_111_cool 2015/4/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最全借仿写走近古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借仿写走近古诗
——古诗鉴赏语文综合实践小活动初探
 

一、古诗学****的困惑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首古诗教学完毕,学生按要求背诵默写下来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再次抽出该首诗歌,学生常常一片茫然。个中原因,除了不可抗拒的遗忘规律外,还与学生的鉴赏深度不够有关。受思维、方法和阅历等因素的限制,许多时候,我们的古诗鉴赏,还只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于是,过日即忘也见惯不怪了。
针对这种困境,除了坚持传统的读、诵、赏析之外,可以尝试来点突破,那就是带领学生仿写古诗,借此走近古诗一步。
今年,中华民族多灾多难,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更是华夏同悲,借此契机,我布置学生模仿一首古诗,自己写一首格律诗,或填一首词,以对灾区人们献上一份爱心。
 
二、收获
1、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次作业刚布置下去,学生当即表现出畏难情绪,老师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首先告诉他们可以仿照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改写或仿写。其次,降低要求,哪怕是一首打油诗也可以。再次,给出报纸上的一些好诗作示范。有了这些鼓励和帮助,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能按时交来作业。
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做完这次作业,适逢学校组织学生抗震救灾捐款,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班主任来向我反映,说他们两个班的这次捐款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踊跃,非常感谢我给他们布置了这样一份特别的作业。其实,我想,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前不久,我建议两个班订阅一份报纸,学生对地震新闻知识的积累也为他们作了一次持续的思想动员。
2、对古诗格律知识进行了一次巩固复****br/>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以往,关于律诗和绝句判别甚至会出现混淆。本次仿写,要求大家必须标明自己写的是律诗还是绝句。仿写出来的诗歌虽然在立意、押韵等方面有欠缺,但在句数、字数上基本上没有出现错误。算是对格律诗的基本形式复****巩固了一次。
在仿作中,学生或多或少注意到格律诗的要求。他们也有意无意地注意到押韵,注意到一些手法的运用,或用夸张、比如等修辞手法,或进行景物描写,甚至出现了一些细节描写;个别还尝试炼字;有得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些对比、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反思。
1、形式方面的缺陷。注意到了押韵,忽视了平仄。注意了局部的对偶,忽视了起承转合没注意。炼字意识欠缺。意象观念淡薄,叙事多于写景。直抒胸臆多于间接抒情。托物寄意对他们还是一个高要求。
2、立意空泛大,不能以小见大,不能撷取片段,各显神通。有些还缺乏真情实感。
3、缺少好的题目。拟题能力缺乏。
4、老师应该多找点大家作品,以作示范,指导充分。
 
四、学生抗震救灾传真情诗选。
1、《愁诗》
近不见亲人,远不见友人。念地震之忧忧,独怆然而涕下。
2、《望川》
昔闻唐山震,今知汶川难。川粤西南合,乾坤日夜泣。
家园瞬间倒,亲人顷刻离。同是黄炎孙,纷纷献爱心。
3、《蜀道难》
地动天摇撼蜀地,人亡家毁泪湿衣。
万众一心齐抗灾,不怕艰辛不怕苦。(细节描写)
4、《情相连》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灾难出汶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蜀国西。
点评:能用“月亮”意象传情达意。
5、《告汶川》
昔日锦绣地,今日瓦成堆。余震仍不断,生命弱无息。
华夏一条心,家园可再起。坚强义当先,不再流悲涕。
(对比手法)
6、《情系汶川》
惊闻汶川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