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借助民族传统文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孙静静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民族传统文化给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形式,也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来源。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扬弃,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
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中国建设政治统治。而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继承前人的
相结合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地把优秀文化的前提下,“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融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
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是值体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勤俭节约,奋发向上,勇敢无私等传统民
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族文化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精神的内核和时代精神的
论体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代表。仁爱,礼让,诚信,无私奉献等融入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经
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过不断的提炼、升华,最终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
的结果。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和民族文化结合的可能性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华民族传统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经济方面、社会和谐方面,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的的思想同中国特色
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契合
文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形式和文化资源。从产生背经济方面,古时认为“富藏于民”,普遍存在重农思想;同时认为
景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变革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如《》中认为: “苟日新,日
际、中国建设相结合的结果,必然与本土文化有契合点。人类面临生存日新”、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等都体现经济上变革的重要性。在经
和发展的共同性,决定了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共通性。中国特色社会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为适应全球化的变
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面临化,中国的经济必须适时做出调整。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
着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决定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共性。从文化度和分配制度都是围绕着富藏于民的思想开展变革。社会和谐方面,古
发展过程来看,文化是一个开放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获时强调“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得强大的生命力,内外因必须交换和互流。因此既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思想,强调的正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
指导下,结合实际,即吸收外来新鲜的文化营养,也要吸收特色传统文和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创建的和谐社会正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
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广泛性。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并形成于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
欧洲,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