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巧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巧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doc

上传人:丰儿 2023/3/18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巧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巧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是由【丰儿】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巧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巧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曾毅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要教会学生适应多变的社会,就必须教会学生创新。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场重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方向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思想。笔者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培养学生创新个性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巧设质疑情境,诱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造。”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没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没有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就没有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怀疑,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实践证明,怀疑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动力,是创新的直接导火线。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和空间,不少学生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又怕不符合教师、教材标准而“犯错”,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
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祝福青春》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亚洲飞人刘翔的故事:刘翔是田径(110米跨栏)国家一级运动员,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他是敢于追求梦想的青春代表,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偶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中,刘翔由于右脚跟腱旧伤复发而退出了比赛。这一次的失败给他带来巨大压力,但是刘翔并没有就此放弃,他通过在美国进行脚部手术使自己恢复了健康。2010年11月24日,在第16届亚运会上,刘翔以13秒09打破110米跨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目前刘翔正积极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然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刘翔的曲折经历体现了青春的什么特点?刘翔的事例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青春?”这些问题的提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顿时激起了学生思考、争辩的兴趣,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质疑,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产生“疑”,进而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好奇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常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引“疑”而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就会引发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巧设合作互动情境,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现代科技发展实践证明,多数的科学发明与发现都是合作的成果。近年来,教育理论界也掀起合作学****的研究热潮,认为合作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创设合作互动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竞争?合作?》一节中,笔者先播放刘国梁、孔令辉双打夺金的故事让学生们观看,之后提出以下问题:???,又达到比赛的目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他们畅所欲言,这样就更加全面地做到了全体参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不同的学生,由于实践经验与思维定势的差异,对同一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学****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横向发散思维。学生在合作学****中,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又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任务:让学生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存在的一些不良诱惑,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找出拒绝不良诱惑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自由搭配分成几个小组,自己策划,自订方案,自主开展活动。这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实践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拒绝不良诱惑提出了许多有富有创意的建议。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知识”放到现实中去,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合作,把“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在合作实践中实现生生互动,相互对照,相互协商,共同探索,共同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
三、巧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可能多数学生的答案都差不多,这说明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发散思维的塑造。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等特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如在讲授七年级第九课《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时,笔者创设了雯雯同学被人蒙骗进而被人劫持的故事情境:一天,雯雯放学骑车回家,突然被另外一骑车人撞倒,雯雯捂着受伤的腿哭了,这时过来一位慈祥的中年妇女,非常关心地安慰她,并说用车送她去医院……
再提出“根据你的想象与猜测,给这个故事续写结尾,并说出你设定这个结局的理由”这一中心话题,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设想这个情境的结局。结果学生们所续写的故事结尾各不相同:有的认为雯雯被送到了医院,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因为那个中年妇女是个好心人;有的认为中年妇女是个诱骗抢劫分子,雯雯被骗到一个偏僻地方,所有财物被抢劫一空;有的认为这个中年妇女是个人贩子,雯雯被拐卖了;还有的认为在途中,雯雯觉察到了中年妇女是个犯罪分子,她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最后逃离虎口,并及时报警,使犯罪分子落入法网。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要明确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其次要巧妙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责任编辑袁妮)
9168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