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docx

上传人:lukas 2023/3/18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 】是由【luka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想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经济社会开展的客观要求,必须通过创新来重建其职业指导体系。创新与重建的根本思路是:通过职业指导观念由重指导学生选择职业和就业向开展学生就业才能的转变,实现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开展效劳;通过职业指导途径由单一的校内直接性职业指导,转向校内直接性职业指导、校内间接性职业指导及学校与社会结合性职业指导的复合,实现其“全员全程〞职业指导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高等学校;职业指导;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


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展,国际化和新经济的出现,使得工作和职业生涯的特性发生了宏大变化。为了维护组织的灵敏性和弹性,更多的雇员必须在组织内部的不同岗位和角色之间转换,以及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流动,即出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career〕现象。【1】在这种背景下,以往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开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之进展从理念到体系的全方位创新。这种创新就本质而言是对高校职业指导体系的重建。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面临的挑战

根据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2年6月23日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情况报告,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22年已经到达15%,进入群众化高等教育阶段。【2】而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教育部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22年,毕业生为114万,就业率为80%;2022年,毕业生为145万,就业率为78%;2022年,毕业生为212万,就业率为75%;2022年,毕业生为280万,就业率为73%;2022年,毕业生为338万,%。【3】

这一连串的数字比照说明:高校扩招在圆了莘莘学子大学梦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难以回避的困境—毕业即失业。【4】大学生就业的现实状况已经非常困难,可其将来的就业形势还将更加严峻。因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顶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而从高校毕业生规模看,总量大、增幅高是其突出特点,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经到达413万,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正在进展的社会经济构造调整,客观上要求各高校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以进步学生就业才能为中心任务的职业指导体系。有鉴于此,一些职业指导理论工作者对传统的职业指导即使职业兴趣、职业
才能与职业所需的素质相匹配的职业指导目的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随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构造与职业构造发生了宏大的变化,新旧职业更迭的加速,职业信息的多样化和职业要求的日益复杂,使得高校不可能仅仅通过信息提供式的职业指导,就使学生成功地选择和获取职业。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并不是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个现存的职业,或者为一个可能的职业做准备,而是要培养其决策意识及自主解决问题的才能。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既是对学生进展职业观教育,指导学生进展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和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也是提供职业信息和进展职业素质培训的过程。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指导应是一个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生理特点和身心开展规律进展的,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和连续性的指导。它不仅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职业素质要求,帮助他们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自主的职业开展意识、理念和才能,为其终身开展奠定良好的根底。

但从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学校的职业指导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效劳阶段,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的职业指导。这些学校的所谓“职业指导〞工作,其实只限于对毕业生的就业效劳,职业指导的对象也仅仅是毕业生,无视了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大四毕业前对自己将来将要从事的职业仍然一无所知,至于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开展才能就更是无从谈起。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实状况,根本无法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经济社会开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必须尽快实行彻底的改革,否那么不但毕业生将在越来越剧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就是学校自身的生存也将面临极大的威胁。


、高校职业指导的功能创新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详细性问题,而是构造、功能和途径方面的系统性问题。因此,它需要从理念到体系的全方位创新。这种创新就本质而言是对高校职业指导体系的重建。体系的重建首先需要明确重建后体系的根本功能,这既是创新的目的所在,也是其真正的逻辑起点,高校的职业指导应该具有哪些功能呢?按照传统的观念,职业指导是为学生就业提供效劳的,效劳是其根本功能。可是随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到来,高校职业指导出现了许多新质,突出表如今职业指导的重心由指导学生选择职业或就业,转移到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开展学生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特点合理选择专业和职业方向的才能。职业指导观念的这一重大转变,要求高校职业指导不仅要具有效劳功能,更要具有研究功能和教育功能。

〔一〕研究功能

研究功能是高校职业指导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功能。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无论是学校专业方向确实定,还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都需要深化、细致的研究做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是高校职业指导的根据,也是其走向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职业指导的开展历史中,职业指导的这一功能和特性一直没能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时至今日,我国职业指导理论的主体,仍是西方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堆积,远未实现外乡化。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仍限于就业信息的发布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对于其他本应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根本上没有才能完成。造成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研究功能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指导和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从理论上说,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形式的选择,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各专业培养目的、教学方案的制定等都是非常专业性的工作,都需要职业指导专业人员的全程参与。可我国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这方面根本上没有话语权,学校指导和院、系主管在安排上述工作时,不但缺乏根本的就业导向意识,而且很少有人把它当作需要认真研究的专业性工作。而同样的工作放在美国,却要求必须有完善的机构和明确的分工。在美国由于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程度的重要指标,毕业生就业情况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人数、专业设置、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因此,职业指导在高校整个运行体系中处于中心和先导地位。在管理上,学校专门设主管副校长负责职业指导工作,地位仅次于教学副校长,学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案制定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中,都要请职业指导机构从专业的角度拿出意见。

〔二〕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高校职业指导最根底的功能,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解决职业设计与实现过程中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调整择业期望值,为职业指导提供思想保证。高校职业指导的任务不排除给学生提供职业信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便利,但它区别于一般社会机构的职业指导,或者说它与一般社会机构相比的最大优势,是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职业指导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社会化和促进其各方面素质全面开展的过程,它需要唤起学生的职业意识,教给学生评估自我职业开展方向及评估职业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定位与决策才能等,而所有这一切,都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都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才能完成。

自学校职业指导产生之日起,教育功能就是其最根底的功能。而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这一功能又有了其更为特殊的意义。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技术进步和变革会使工作技能退化和贬值,也导致某些岗位被摧毁并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同时,无边界职业生涯还要求雇员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专业、职能、角色和组织之间流动。在这种形势下,职业的适应、调节乃至流动、开拓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追求长远的高质量职业生活所必须面对的问题。【5】因此,要想拥有长久的和谐感,除了期望工作单位顺利开展外,大学生自己必须不断根据职业开展需求调整自我,而这一切要屡屡依赖于别人指导、帮助显然是不现实的。它要求大学生必须自己拥有较高的职业调控素质和较强的通用职业
才能。【6】

〔三〕效劳功能

效劳功能是高校职业指导最根本和最常见的功能。但这里说的效劳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为学生的就业效劳,也包括为学生的乐业和终身开展效劳。对大多数高校而言,职业指导最初级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因为对学生个体而言,就业是其生存、开展的根底。假如毕业就失业,不但开展无从谈起,就是生存都会成为问题。因此,把为学生就业效劳作为职业指导最根本的功能,把受指导学生就业的实现作为职业指导的初级目的,可以说顺应了学生的需要,顺应了学校的需要,也顺应了社会的需要。

职业指导不但要为学生就业服
务,还要为其乐业效劳。实现就业只意味着学生有了一个工作单位,只意味着学生毕业之际必须面对的就业事件的了结。而所谓乐业,那么是一种和谐性就业,是人与职业的高度匹配。假如职业指导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就业这个层次,学生与将来职业的协调与否必然存在很大的随机性,这种状态对于学生个人与社会都有可能是一种浪费。因此,为学生的乐业效劳,实现和谐性就业,无论对学生还是对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和谐性就业是职业指导的中级目的,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人与职业的匹配,由此引发的职业指导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形成恰当的职业定位,在此根底上再去力求职业的获取。

高校职业指导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自主职业开展的意识、理念及才能,以谋取其长远的职业开展,即所谓开展性就业。和谐、匹配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感觉,目前感到胜任、满意的职业,一段时间后未必如此。何况市场经济下职业流动趋于频繁,即便是同一职业,也需要不断调整。因此,学生长远职业开展才能的培养,应该成为高校职业指导的最高目的。而这意味着职业指导不仅要协助学生寻求匹配度相对较高的职业,更应进步他们的自我职业调控素质。开展性就业目的本质上强调的是大学生自我把握职业开展的意识、理念及才能的养成,它要求大学生并不只希望有份职业,也不满足于眼前在别人帮助下到达的和谐状态,更希望他们自己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才能主动适应、转换乃至开拓职业。

三、高校职业指导的途径创新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思·诺斯非常强调“增长的途径依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有一套制度的保证才能走上增长之路。【7】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而言,其功能能否得到发挥,目的能否实现,同样存在着“途径依赖〞。在以往的高校职业指导中,其施行通道是单一的校内直接指导途径,即由学校职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直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效劳。而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笔者认为应采用多通道并进途径,即让校内的直接性指导和间接性指导同学校与社会结合性指导同时进展,从而使高校职业指导成为覆盖学校全部学生和全部教育过程的“全员全程〞式职业指导。

〔一〕校内直接性职业指导

校内直接性职业指导是目前我国各高校最常用的职业指导方式,各高校对此都有一定的经历。但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这种指导的内容、范围和方式都与以往具有明显的不同。它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就业,而且要形成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才能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详细形式包括:

。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是施行职业指导的最有效形式,它应该成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线。而从教育效果考虑,它应该结合学生的需求全程进展,即从学生进校开场到毕业求职期间分阶段进展。其详细安排是:大学一年级理解个人职业开展的内涵与意义,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和要求,加深对学****意义的理解,理解自我并进展初步职业选择;大学二年级理解社会职业环境,对自己所学专业做适当调整,进展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和理论才能,通过一定的社会理论使个人与职业社会做初步接触;大学三年级再次对自我职业倾向作进一步确认,加强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初步形成个性化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规划,承受才能与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社会理论对职业社会做进一步接触;大学四年级进展就业心理素质训练,学****就业政策和理解就业程序,明确自我职业取向,承受职业生涯综合知识教育,承受就业竞争与面试技巧训练,进展职业适应性训练,初步确定就业单位并上岗见****br/>
。职业指导具有教育活动的属性,但它不同于普通的理论课程的讲授,也不同于实务课程的操作训练,它更多的属于体验式活动。换言之,它的终极目的不是系统理论的介绍、讨论、批判乃至融通,也不是特定技术或操作程序的熟悉和演练。它强调的是学****者在活动之中的参与,在参与中有时机获得更多的体验与心得,逐步树立自我形象、职业形象,进而考虑、施行自我的职业选择与规划。因此,在校内直接性职业指导中,除了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外,还需要设置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咨询,定期举办职业指导专题系列讲座,定期分年级召开大学生座谈会,定期举办大型人才供需见面洽谈会等。团体辅导活动是学校职业指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以各类团体活动的方式将职业指导课程讲授的内容与学生职业生涯开展中的一个个实际环节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可以在学生职业开展进程中很好地加以利用,使得职业指导更为生动、实用。[8]

。职业指导的末端是学生的求职就业,与个体息息相关。而每个个体由于生涯开展根底不同,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的指导也会不同。因此,职业指导活动除了集体授课和团体辅导外,还需要提供针对
学生个体的辅导和咨询效劳,从而使职业指导更有针对性。职业咨询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沟通方式,协助当事人理解自我、澄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目的的职业指导方式。职业咨询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开展还只是零星的,最为迫切的是建立一套职业咨询的标准体系,包括咨询程序的建立、咨询问题诊断技巧的研究、各类问题咨询
方案的研究等。另外,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而且已经浸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面向学生个体的职业指导也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效劳。

〔二〕校内间接性职业指导途径

对高校学生而言,校内直接性职业指导的时机和时间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很难满足其职业准备需要。因此,除直接性职业指导外,还应有意识地充分利用校内其他资源进展间接性职业指导。比方,学校的各门专业课、专业根底课和根底课教学,学校的各种专业理论和校园文化活动,都是非常好的间接性职业指导时机。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意识地浸透职业精神和职业常识教育;也可以通过专业教学与理论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进步学生的职业才能。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才能,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校内间接性职业指导不仅是校内直接性职业指导的有益补充,而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直接性职业指导虽然具有目的明确、系统性强和时间相对集中等优势,但在现时情况下,由于职业指导人员素质不高,职业指导内容枯燥、单调等原因,各高校的直接性职业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而间接性职业指导由于方式灵敏多样,而且是在专业教育或专业活动中进展的,所以学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便承受了其影响,具有润物无声的特殊成效。[9]

当然,间接性职业指导作用的发挥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学校对职业指导工作要高度重视,上到学校指导,下到普通老师,都有一种为学生就业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形成一种“全员〞参与职业指导工作的气氛,从而使各项工作都能自觉地溶入职业指导。第二,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知识,而且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常言道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连自己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老师,一个不能让学生从心底佩服的老师,是很难让学生受到积极影响的。第三,学校的各种教育影响要互相一致,和谐统一。由于间接性职业指导是在没有预定方案和统一要求的情况下进展的,所以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排挤。因此,有必要将职业指导与老师队伍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全校教职员工对职业指导工作不但可以达成共识,而且可以形成统一的意志。

〔三〕学校与社会结合性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单凭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满足广阔学生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这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普遍缺乏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与社会劳动部门、职业指导专业机构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来弥补校内职业指导的缺乏。学校与社会结合性职业指导,主要适用于学校职业指导机构无力
单独完成的工作,详细领域包括:对测量工具和施测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职业心理测量,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咨询和工作分析,具有商业性的就业市场需求信息和用人单位情况介绍,国家的就业和劳动保障政策等。

除上述针对学生个体的专业性工作以外,学校还应通过合作的形式建立理论教学基地。实****难是目前各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但实****难的症结不是企业根本无法承受学生实****而是缺少一种让企业受益的合作机制。那些校企合作共建理论教学基地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学校要想与企业建立结实的合作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必须从满足其需要出发,来寻找多赢的合作基点。并使合作的结果是学生不但增长了社会阅历,进步了理论才能,而且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企业不但解决了季节性缺人问题和录用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新人,而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劳动力后备队伍。

完善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效劳,是实现职业指导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对此各高校不但要通过组织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和利用就业信息网络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就业效劳,还要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客户效劳群体,并充分利用客户资源建立起具有自身优势的就业市场网络。要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的形势需要,主动走出去,把用人单位请进来,不但积极地向他们推荐毕业生,而且请他们直接向学生讲解本单位的用人要求,讲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希望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哪些准备。在注重就业市场建立的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市场信息的反响与调节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及时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
育教学形式的评价意见,及时调整学校的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方向,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