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6
文档名称: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详解演示文稿.ppt

格式:ppt   大小:12,822KB   页数:9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详解演示文稿.ppt

上传人:qingqihe 2023/3/19 文件大小:12.5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详解演示文稿.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详解演示文稿 】是由【qingqih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详解演示文稿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详解演示文稿
现在是1页\一共有96页\编辑于星期四
优选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现在是2页\一共有96页\编辑于星期四
环境监测方法的分类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土壤污染生物监测
动物监测
植物监测
微生物监测
生态监测
生物测试
生物的生理
生化指标测定
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的测定
实验室内的生物测试
现场生物调查
1
2
3
4
生物所处的环境介质
生物分类法
生物学层次
采用的方法
现在是3页\一共有96页\编辑于星期四
第一节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现在是4页\一共有96页\编辑于星期四
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和监测项目
对水环境进行生物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状况,判别和测定水体污染的类型和程度,为制定控制污染措施,使水环境生态系统保持平衡提供依据。
现在是5页\一共有96页\编辑于星期四
采样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断面要有代表性 尽可能与化学监测断面相一致 考虑水环境的整体性、监测工作连续性和经济性
河流:根据长度,至少设上(对照)、中(污染)、下游(观察)三个断面;采样点数视水面宽、水深、生物分布特点等确定。
湖泊(水库):入湖(库)区、中心区、出口区、最深水区、清洁区等处设监测断面。
海洋:监测站位应覆盖或代表监测海域;测站应考虑监测海域的功能区划和水动力状况,尽可能避开污染源;除特殊需要(因地形、水深和监测目标所限制)外,可结合水质或沉积物站位,采用网格式或断面等方式布设;开阔海区,测站可适当减少,半封闭或封闭海区,测站可适当加密。
现在是6页\一共有96页\编辑于星期四
各类环境水体生物监测指标及频次一览表
对象
监测指标
监测项目
频次
备注
监测指标
监测项目
频次
备注
河流*
底栖动物
种类、数量
2次/年
必测
着生生物
种类、数量
2次/年
选测
大肠菌群
数量
6次/年
必测
浮游植物
种类、数量
2次/年
选测
湖泊*
水库
叶绿素a
含量
2次以上/年
必测
大肠菌群
数量
6次/年
必测
浮游植物
种类和密度
2次以上/年
必测
底栖动物
种类、数量
2次/年
选测
城市*
水体
下列5种方法任选一种:
1、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2、蚤类急性毒性试验
3、藻类急性毒性试验
4、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
5、微型生物群落级毒性试验
96小时死亡率
48小时LC50
96小时EC50
抑光率
选测
近岸
海域**
浮游植物
种类、数量
4次/年
必测
叶绿素a
含量
4次/年
必测
大型浮游动物
种类、数量
4次/年
底栖动物(底内生物)
种类、数量
4次/年
大肠菌群
数量
4次/年
细菌总数
数量
4次/年
初级生产力
4次/年
选测
赤潮生物
种类、数量
4次/年
选测
中小型浮游动物
种类、数量
4次/年
底栖生物(底上生物)
种类、数量
4次/年
大型藻类
数量
4次/年
鱼类
数量
4次/年
现在是7页\一共有96页\编辑于星期四
二、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一)污水生物系统法
(二)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三)生物测试法
(四)叶绿素a的测定
(五)微囊藻***的测定
现在是8页\一共有96页\编辑于星期四
(一)污水生物系统法
将受有机物污染的河流按照污染程度和自净过程,自上游向下游划分为四个相互连续的河段,即多污带段、α-中污带段、β-中污带段和寡污带段,每个带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现在是9页\一共有96页\编辑于星期四
污水系统生物学、化学特征
项目
多污带
α-中污带
β-中污带
寡污带
化学
过程
还原和分解作用明显开始
水和底泥里出现氧化作用
氧化作用更强烈
因氧化使无机化达到矿化阶段
溶解氧
没有或极微量
少量
较多
很多
BOD
很高

较低

硫化氢的生成
具有强烈的硫化氢臭味
没有强烈硫化氢臭味


水中有机物
蛋白质、多肽等高分子物质大量存在
高分子化合物分解产生氨基酸、氨等
大部分有机物已完成无机化过程
有机物全分解
底泥
常有黑色硫化铁存在,呈黑色
硫化铁氧化成氢氧化铁,底泥不呈黑色
有Fe2O3存在
大部分氧化
水中
细菌
大量存在,每毫升可达100万个以上
细菌较多,每毫升在10万个以上
数量减少,每毫升在10万个以下
数量少,每毫升在100个以下
栖息生物的生态学特征
动物都是摄食细菌者,且耐受pH强烈变化,耐低溶解氧的厌氧生物,对H2S、NH3等毒物有强烈抗性
摄食细菌动物占优势,肉食性动物增加,对溶氧和pH变化表现出高度适应性,对氨有一定耐性,对硫化氢耐性较弱
对溶解氧和pH变化耐性较差,并且不能长时间耐***性毒物
对pH和溶解氧变化耐性很弱,特别是对***性毒物如硫化氢等耐性很差
植物
硅藻、绿藻、接合藻及高等植物没有出现
出现蓝藻、绿藻、接合藻、硅藻等
出现多种类的硅藻、绿藻、接合藻,是鼓藻的主要分布区
水中藻类少,但着生藻类较多
动物
以微型动物为主,原生动物居优势
仍以微型动物占大多数
多种多样
多种多样
原生
动物
有变形虫、纤毛虫,但无太阳虫、双鞭毛虫、吸管虫等出现
仍然没有双鞭毛虫,但逐渐出现太阳虫、吸管虫等
太阳虫、吸管虫中耐污性差的种类出现,双鞭毛虫也出现
鞭毛虫、纤毛虫中有少量出现
后生
动物
仅有少数轮虫、蠕形动物、昆虫幼虫出现;水螅、淡水海绵、苔藓动物、小型甲壳类、鱼类不能生存
没有淡水海绵、苔藓动物,有贝类、甲壳类、昆虫出现,鱼类中的鲤、鲫、鲶等可在此带栖息
淡水海绵、苔藓动物、水螅、贝类、小型甲壳类、两栖类动物、鱼类均有出现
昆虫幼虫种类很多,其他各种动物逐渐出现
现在是10页\一共有96页\编辑于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