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与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与对策.doc

上传人:薛蝌 2023/3/1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与对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与对策 】是由【薛蝌】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与对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与对策
王园园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通常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方面,其中内部均衡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经济增长,外部均衡是指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无论是内部均衡还是外部均衡,其实质都是为了一国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内部均衡是首要目标,外部均衡是条件,应在实现内部均衡的基础上实现外部均衡,而不应以牺牲内部均衡来谋求外部均衡的实现。我国经济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期。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权制度变迁,财政体制、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体制重建等产生的内部经济矛盾,还要面对国际游资冲击、国际贸易不均衡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和国际收支失衡等外部矛盾。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
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尤其是2000年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到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8,357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到200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000亿美元。2007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4,,再创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统计,至2008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6,。
外汇储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国经济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的标志,说明了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程度。在当今经济信息化、知识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外汇储备具有三大新功能:提高货币政策信誉,稳定汇率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缓解货币替代的影响;增加国家财力。但是,从理论上讲,一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外汇储备量过高也会加速提高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并且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是持有美国国债,必然要承担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主要来自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的持续增长,也就是双顺差状况的出现。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各国当局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之一,长期的逆差或顺差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和资源的配置。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但持续的“双顺差“背后隐藏的是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和挑战。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除1993年以外,我国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逐渐上升趋势,1990~2006年经常项目累计实现顺差6,,,资本和金融账户除1998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顺差,1990~2005年累计实现顺差4,,年均顺差301亿美元,其中2004年资本项目下实现1,,创历史新高。而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表现为直接投资国际收支顺差。近年来,我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增加,外企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持续保持在高水平,2003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535亿美元,超过美国位居全球首位。国际收支双顺差反映了经济内部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持续的双顺差给央行的流动性管理造成很大压力,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不利于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并且会刺激外部依存扩大,加大国际贸易摩擦以及社会资源低效运行。
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一)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国内储蓄不断上升,消费率却不断下降,呈现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特有的现象,即“两高一低”(高投资、高储蓄、低消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则是高放贷和高投资。而实际上,这里的“高投资”是经常游离于市场机制之外的政府投资,大多效率低下,而由于转型经济的不稳定性,企业和个人出于谨慎动机投资量很小,所以真正的有效投资相对于储蓄来说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在不平衡,而对外不平衡正是对内不平衡的充分反映。从内外部经济的联系来看: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我国经济长时期靠投资拉动,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在国内高投资、高储蓄、低消费的状况下,我国必须通过实物输出(出口)或资本输出(对外投资)的方式将自己剩余的资源借给别人用,使过剩储蓄转移到境外,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这必然不断扩大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而且如果国内需求上不去,储蓄率继续保持高位,国际收支将继续保持盈余。
(二)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近十多年来,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地区,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同时,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现,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由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另外,我国的贸易结构也导致了所谓的“双顺差”。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推动。资本金融账户顺差可以说是由于过分重视引进外资的政策导致的。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双顺差”的格局。但既然中国的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说明我们并不缺乏资金,很显然,中国引进外国投资,主要目的是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对一些引进外资的案例研究发现,外国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显著,反而得到了国内过剩的资金。
(四)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造成我国美元储备大幅增长、美元大规模流入的,不仅仅是贸易顺差,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资本的流入。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达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事实上,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2004年2/3的外汇储备增长是由于资本项目的增长,2005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只占到1/3,2006年近45%的外汇储备增长是资本项目的增长带来的。这种状况不是汇率因素导致我们的产品竞争力高,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首先,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生产效率的改进,市场条件的改善,外资大量进入实体经济部门。其次,资本项目的顺差来自于大量的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再次,许多中国企业增长前景好,在国外融资后也带回大量的外资。最后,是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仅外国政府继续在向我国施压,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认为目前的升值幅度不足。
三、应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
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是由我国特定的经济背景(即处在转型期)决定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转型经济中的中国,在小心地向前探路,难免出现一些经济社会的波动。而政府部门在探求转型之路的同时,还要保证经济稳定,甚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这就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虽然这种问题具有历史的客观性,但是它毕竟是矛盾激化的结果,不能听之任之;如让矛盾继续扩大化,有出现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可能,那么我们的转型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外部失衡的表现,而内部失衡是外部失衡的根源。针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我国应该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协调内外失衡的根本途径是要转变我国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建立在以内需为主的基础之上。坚持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通过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外贸增长要改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和低廉价格,追求数量的增长方式,从“物美价廉”向“优质优价”转变,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调整外资政策,尽快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对内、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善进出口协调机制。另外,我国还要加强与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
241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