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高考励志:想想为什么去的那个人不是你.docx

格式:docx   大小:45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励志:想想为什么去的那个人不是你.docx

上传人:min 2023/3/19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励志:想想为什么去的那个人不是你.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考励志:想想为什么去的那个人不是你 】是由【mi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考励志:想想为什么去的那个人不是你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考励志:想想为什么去的那个人不是你
也许我们偶尔会成功,甚至想放弃,,让我们一起向前!
写给同样优秀的你:想想为什么去的不是你
文/苑子豪
很多事物,都是从第一眼开始你就与之结缘,青睐、向往,甚至深爱上它。
是的,比如北大。
我和哥哥获得自主招生机会的途径不同,他是因为高三综合排名第一而被学校推荐,我是因参加北大的夏令营而被推荐。
记得那是高二下学期,快到夏天了,天气燥热沉闷,像密不透风的大网把人死死罩住。那时候我总喜欢拿两张纸巾,浸透了水,就敷在额头上解暑。实在受不了了就趁课间跑出去买罐冰镇的可乐,咕咚咕咚喝下去,嗓子凉凉的,舒服多了。
“子豪,老班找你。”
想起老班,又有很多想讲的故事,想说的话。
老班就是班主任,还有很多外号,我最喜欢的,还是我自己起的——老大。由于她姓聂,所以我总叫她聂老大。聂老大很年轻,我们是她带的第二届毕业班,此前她只在一中教过两年。我一直很佩服她,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很强大的班主任,带领着实验班,迈向清华北大。老大待我很好,我是她的课代表,因此我们关系很近。
那天她找我,对我说清华的夏令营名额出来了,班里有一个,问我要不要去。此时还没有北大夏令营的消息,我很犹豫,一方面怕自己心急选了清华而错过北大,一方面也担心如果一心等北大的消息,最后反而一无所得。
“你告诉我,你喜欢清华么,”她就那样看着我,“还是你喜欢的是北大?”
我记得当时自己说的是都行,反正都是名牌大学,没什么差别。
“那你就再等等吧,相信我,你身上有北大的气质。”
听到这句话我开心极了,忍不住想象自己身上的那种属于北大气质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就一直笃定地等,我相信北大的春风会吹醒我心里的种子。
终于北大夏令营的名额来了,老大毫不犹豫地将唯一的机会给了我。当然,那时候我的综合排名是全校第一,完全符合要求。讽刺的是,那一段日子,正是哥哥最颓靡、最低估的日子,无论他怎样努力,成绩都不见起色。我记得很多次考后张榜,我都是年级第一,而他总是在我名字的下面,下面,和很下面的位置。
甚至有一次他去看成绩,回来时苦笑着对我说,“红色的榜围满了人,你的名字在第一个,我站在最外面也看得见,我很清楚地听到前面的几个女生说,哥哥怎么又没考过弟弟。当时我也在想,哥哥怎么又没考过弟弟。”
那次我没回答他,不是不想回答,而是真的,不知该如何回答。
夏令营定在了暑假末尾,高三生早已开学。虽然为了参加夏令营,我不得不缺课四天,但我的学****节奏没有因为夏令营而发生丝毫改变,生活还是老样子。当时我完全没想过,短短几天夏令营,竟改变了我的一生。
去的前一晚我才开始收拾行李,一边还听着妈妈的嘱咐——“多喝水,别忘记吃水果。”而哥哥,就在卧室里伏案学****没有理我。
不知道他是怎样想的,会不会有一点点嫉妒?我很快地否定:“不会不会,我哥从小就以我为傲。”
那会不会有一点点的失落,我不确定,但我想,可能,会吧。
走的那天爸爸送我,妈妈和哥哥跟我说再见,我还记得妈妈给了我个拥抱,告诉我要好好表现,为自己的自主招生赢得更大的机会。我点头说好。
我把车窗打开,看妈妈从阳台的窗户里探出了头,冲我微笑,跟我挥手。车子开了一段距离,我也终于看到,窗户里又冒出来一个人,冲我傻笑,跟我挥手。是的,是我哥,是我最亲爱的哥。
双胞胎就是有一种心有灵犀,那一瞬间,彼此心领神会望一眼对方的面孔,一切就已足够。我知道他在用他最坚毅的眼神告诉我,如果喜欢,就一定要执着追逐。
一路上爸爸跟我谈了很多,当然包括哥哥。爸爸说他挺担心的,从小到大,我们就生活在比较之中,哥哥不如弟弟的声音也时有萦绕。爸爸在担心哥哥有心理压力的同时,更担心哥哥的成绩没有起色。
我又何尝不是呢。
想起我在临行前给他写的信,信的名字叫——《想想为什么去的不是你》。
《想想为什么去的不是你》
——写给同样优秀的你
此刻,我即将载着你我年轻而统一的梦想踏入燕园,走进北大,而你,或许有失落,或许有祝福,或许心情如同这八月聒噪的季节一样难以平复,可这就是现实,就是你要面对的问题——我以八次考试总排名第一的资格,获得唯一的推荐机会,而你,却什么都没有。
我想你一定彷徨过,我更知道其实你也同样优秀,你也曾在我的肩膀前以第一的姿态回首望我。只是如今,我已成为你眼前的风景。你这样说,你越优秀越好,以至于我现在优秀到望不见你的身影,而我在今天,也想这样对你说,结果到最后一定是好的,如果现在还不够好,只能说明还没有坚持到最后。
请你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
我在燕园,你在校园,想想为什么去的不是你。平心静气、自信乐观、不屈不挠,或许是你现在进步的不二法门,找回丢失的你自己吧,小狮子王盼你归来。
——你的小狮子弟弟。
我把信藏在了他的书桌里,很快就被他发现了。我记得当时他的回复很简单,一张照片,一句话。照片里是从我们的卧室就可以看到的院子里种着的树,开了紫色的小花,叶子绿油油的,很美。哥哥在相片背后写了一句话——“窗外的树开花了,春天还会远么?”
我看着那张照片,默默掉了眼泪,因为我知道,现在是夏天,之后,是深秋和隆冬。
哥,春天,还远着呢。
你以为努力了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
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对此,张小林的回答是: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解释说:“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张小林发在知乎提问下的回答帖被广泛转发。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
张小林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她的观点来自其老师晋军博士多年来的一项调查分析。
在晋军所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上,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父母的职业”、“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欢的电影”,等等。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晋军发现,相比全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关于学生“入学前活动半径”的统计数据发现,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14级学生里,%,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的数据则是,%,%。
这一项数据统计结果“非常稳定”: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和经管学院,13级和14级学生到过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张小林认为,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这项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有质疑的声音:不足200人样本的调查能说明问题吗?事实上,早在20xx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xx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而当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
晋军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描绘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用晋军告诉学生的话来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即使上了“清北”,但努力程度仍有差别
张小林的帖子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和讨论。令她意外的是,有媒体“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华?》的标题。
张小林认为,这是对她观点的误读,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指物质条件。而这在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正如张小林所写,在求学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
虽然其中存在着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此外,对于处于教育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国家也要求高校为寒门学子开辟了专门通道。比如,清华大学去年扩大了“自强计划”的实施范围,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招生。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圆了“名校梦”。但另一个事实是,如张小林所说,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样。
去年,李力在复读第二年后考入了清华大学。这个从西部小县城走到省城读高中,再来到北京读大学的“农村娃”在家人眼里着实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4年,李力几乎没有外出娱乐、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除了寒暑假回家,几乎所有时间都留在学校里啃书本、做练****题。可相比之下,同样考入清华的其高中同学王达就“轻松太多”。
王达的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母亲是高中英语教师。对于王达来说,没有令李力“崩溃到极点的英语”,也没有控制生活费的苦恼。不仅如此,王达在高中就担任了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外出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机器人比赛,暑假到北京学****英语,寒假去国外度假……最终还因学科竞赛表现出色成了保送生。
在李力看来,“家庭”所给予的条件让王达实现“清华梦”省力不少。“同样考入清华,但其实我觉得他各方面比我能力强很多,而且他学得轻松、快乐。”李力说。
和李力一样,付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学子”。以晋军的问卷调查来看,他出生于中原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上大学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离家50公里的地级市,上大学前未看过电影,很少有时间看电视。
通过自身的努力,他在乡镇念了小学和初中后,考入一所县城高中。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进入一所985大学,最终在分析生阶段考入北京大学。
回想一路求学的经历,他发现:自己小学和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寒门比例在98%以上;高中同学中,寒门比例占了50%左右;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尤为明显,“优越者每月有上万元的生活费,贫困者只能靠几十元的助学金勉强维持”,在他就读的985院校里,真正出身寒门的学生只占到5%左右。
进入北大读研后,他发现,自己身边很多同学都从未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而来,某某省状元比比皆是”。“身边可能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权的官员之子,还有可能是电视上看到的明星之子,当然也有农民的孩子、下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测此比例小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