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我国城镇化贫困成因与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国城镇化贫困成因与对策.doc

上传人:四玉辈 2023/3/1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国城镇化贫困成因与对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我国城镇化贫困成因与对策 】是由【四玉辈】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我国城镇化贫困成因与对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我国城镇化贫困成因与对策
温茵茵贫困和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以下三种模式。模式一:经济不发展导致贫困;模式二:富裕中的贫困;模式三: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贫困。模式一基本与城镇贫困无关,模式二和模式三分别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贫困特征,我国的城镇化贫困与第三种模式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我国城市化贫困现状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城市中的贫困现象是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发生的,有着转型期特有的特征。目前我国的社会转型包括两个转变:一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这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即体制的转型。我国目前的城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集体单位,贫困人口以失业、下岗形式大量存在。此外,一些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也由原来的隐性状态开始以显性状态显现出来,主要包括:城镇新生贫困群体,即贫困职工群体、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群体、农村老年人及部分城镇特困老年人群体、高校贫困生、移民农民等。对于我国城镇居民中贫困人口数量的估计,可以通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覆盖的人数来表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从1997年开始建立的。当时进入此范围的人数不超过200万人,到1999年底增至281万人,2000年底增至402万人,2001年底增至1170万人,2002年由于政府采取了力度较大的“应保尽保”的政策,因而使得低保人数迅速增加,。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左右,占城镇总人口的5%左右。
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行业性。多来源于传统的采掘、制造、建筑和商业等行业。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纺织、%;二是地域性。城镇贫困人群多数出现在内陆地区、“三线”地区、计划体制控制严格的地区。数据显示,%,%,%。
二、我国城镇化贫困成因分析
造成城镇贫困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近年来城镇居民贫困人口增加,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困难职工剧增和物价连续大幅度上涨使城镇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传统救济制度存在着救济对象有限、救济标准过低和救济经费严重不足等缺陷。传统的社会救助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我国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存在规模偏小、范围有限、水平偏低、标准混乱、企业补助的贫富倒挂等诸多问题。这种局面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救助的窘况,也暴露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的体制障碍。城镇化贫困的成因主要是由制度性和政策性的不足之处导致的,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体制转轨导致社会分层结构向两极化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中,政府的计划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所有社会分配,国家通过企业或单位向个人提供社会资源的分配,企业或单位对个人的收人、就业、养老与医疗等方面起重要的支配作用。经济体制转轨后,企业的生产不再由政府而是由市场来决定,原有的一元化社会支持结构向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结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企业或单位对个人的经济和就业的作用正在减弱,个人的收益受到市场、自身技能素质、家庭和权位,甚至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市场化,使占就业人口大多数的工薪阶层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
2、经济结构调整,失业下岗人员显著增加,导致城镇贫困人口大幅度增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的力度继续加大,使企业原有的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更进入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同时,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增长趋缓,国有和集体单位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加上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冲击,使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数量显著增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再就业困难,在积蓄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很快进入到城镇贫困群体的行列。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首先是社会保障范围狭窄。一方面,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社会保障表现出不平衡,社会养老、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还主要集中在城镇的全民、集体企业,并没有覆盖所有城镇从业人员,如一些小集体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众多的乡镇企业职工基本上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另一方面在同一经济类型单位、同一行业、同一部门、同一地区内部的不同层级之间社会保障的程度也不平衡。其次是社会保障水平低。一是最低生活保障线过低,二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没有对城镇贫困群体形成有力的保障补充。其一是养老保险制度功能不齐全。一方面,养老保险社会化程度低、资金缺口大及覆盖面不足,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因个人或单位的原因而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另一方面,部分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退休职工,由于所交纳的统筹款少,标准低,领取的退休金少,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其二是失业保险功能不足。这主要是失业保险基金收缴比例低,失业保障基金总量少,失业保险的覆盖范畴有限,享受失业保险的下岗职工人数少等原因而造成的。其三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滞后,普及面过于狭小。城镇贫困人口中有许多是由于无力承受巨额医疗费而导致的贫困。部分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经营不善,无力支付职工医疗费,有的私营企业根本不支付医疗费。
三、解决我国城镇化贫困问题的对策
我们认为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就业观念,使其实现再就业,减少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口。然后,对于已有的贫困人口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救助,使其早日脱离社会救助。其中,政府要发挥应有的作用,竭尽所能消除贫困,实现全社会的小康,全人类和谐可持续发展。
1、提高全社会的就业。(1)政府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继续开放市场,除引进外资外,应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发展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社区服务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要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者改变观念、自主择业,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解决好从业人员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问题。(2)就业扶持要向贫困群体倾斜。对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财力、物力上支援,振兴当地经济,为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3)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培训促进就业。应由政府拨出专款,建立一批失业者就业培训中心,通过强化职工技术培训,让失业者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他们的工作适应能力,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4)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反贫困的重要手段。除了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外,还应对其子女的教育费用进行资助或采取减免特困生的学杂费、建立贷学金制度等,以保证贫困学生受教育的机会。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限度的保障贫困者的社会福利。消除贫困的最终出发点还是设立最低生活保障线,广义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应该包括最低工资标准线、基本生活保障线、失业保险救济标准线和社会救济标准线。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单位应当支付的最低限额的劳动报酬。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个人的基本生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低基本生活费是指部分用人单位生产由于工作不正常或亏损面临的特殊困难时对劳动者采取的一种必保的最低基本生活费。建立失业保险救济金是为了保障待业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安定。最低社会救济金的救济对象包括: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居民,领取失业救济金期未能就业的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在职或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后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消除城镇贫困的问题已迫在眉睫,政府应该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相应的配套制度也要进一步完善,如就业激励机制、社会福利团体、社会捐助基金等等。
24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