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新进展
2011-03-02 17:39:57 网站编辑:phpcms 来源: 浏览次数:139 网友评论 0 条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常见于早产儿,尤其是女性早产儿,有2/3的血管瘤患者累及头颈部。其起源的确切机制不清楚,原因可能有多种[2]:①起源于胎盘组织;②起源于突变的血管内皮祖细胞;③血管瘤内皮细胞因为低氧环境而大量增殖。血管瘤有明显自发的周期性生理过程:①增生期;②退化期;③退化后期。大多数婴幼儿血管瘤随着患儿年龄增大,可能发生自发性退化,因此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是,一旦血管瘤影响外观或导致视力障碍,呼吸道阻塞时,就需要考虑治疗。治疗上尚无针对性强的措施,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干扰素α、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上述治疗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3]。自2008年Léauté-Labrèze等[4]报道用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propranolol)成功治疗小儿血管瘤患者后,因普萘洛尔耐受性良好,相比系统性类固醇有较少的副作用,而成为药物治疗血管瘤的新选择。但是普萘洛尔能否成为治疗血管瘤的用药选择是目前许多临床医生关注的方向,本文就近年来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
1历史回顾
普萘洛尔是一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临床用途较为广泛,主要用于治疗婴幼儿高血压,室上性心动过速,长
QT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甲状腺机能亢进[5]。2008年,法国Bordeaux儿童医院Léauté-Labrèze等[4]医生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通信研究论文,报道了他们应用普萘洛尔(propranolol)治疗婴儿血管瘤的重大发现。Léauté-Labrèze等医生第1例采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是因为患儿患有严重鼻腔毛细血管瘤导致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病,尽管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管瘤病变稳定,但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病的发展,作者顺理成章地用到了心内科常用的降血压药β-受体阻滞剂(beta receptor blockader)-普萘洛尔进行治疗(2mg/kg/d)。意外之处是治疗过程中却发现血管
瘤逐渐变小,在停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管瘤仍然继续好转,最后血管瘤几乎完全变平。另1例为累及整个右上肢和右侧面部大部分的斑块样血管瘤患儿,患儿1个月大小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3mg/kg/d治疗2周, 5mg/kg/d治疗2周),血管瘤仍然长大,MRI显示眼球内、外、眶部受累,颈内血管瘤肿块压迫致使气管、食管移位。超声检查显示患儿心输出量增加,患儿9周大小时开始给予普萘洛尔(2mg/kg/d)和糖皮质激素治疗(3mg/kg/d)治疗,7天之后(10周大小时)由于血管瘤缩小患儿能自主睁眼,并能观察到腮腺附近的血管瘤肿块明显缩小。患儿4个月大小时停止糖皮质激素治疗,继续给予普萘洛尔(2mg/kg/d)治疗,血管瘤没有反弹生长;6个月大小时血管瘤皮肤颜色明显减退;9个月大小时停止普萘洛尔治疗,患儿睁眼满意,没有发现视觉障碍。作者发现这2例患儿后,在征得患儿父母书面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他们给另外9例颜面严重或毁容性毛细血管瘤患儿使用普萘洛尔治疗,所有患儿在用药后
24h内均见到血管瘤颜色从鲜红色变为紫色,且伴随有明显的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