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本科医学影像复习资料
CR成像大致过程1、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的X线成像板作为成像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的数字影像,该检查技术比较成熟,现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2、DR又称直接数字X线摄影,是以FPD为检测器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使模拟视频信号经过采样、模/数转换后直接进入计算机进行存储、分析和保存的数字成像技术。
3、DSA,也就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影像增强技术、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技术,它是将未造影影像和造影影像分别经印象增强其增强,摄像机扫描而矩阵化,经A/D转换称减影影像。
4、4、CR图像的形成过程(1)利用传统X线设备曝光,X线穿透被照体后与暗盒内的IP发生作用,形成潜影。
(2)潜影由激光扫描进行读取,IP被激光激励后,以紫外线形式释放出存储的能量。(3)发出的荧光被集光器收集后送到光电倍增管,由光电倍增管将其转换成电信号。(4)经A/D转换成数字信号完成图像信息读取与数字化。(5)数字信号被送入计算机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最终形成屏幕上的可见图像并被储存
5、5、X线设备的构成:X线管、高压发生装置、控制装置、外用设备6、诊视床分为:一般诊视床、双支点滑块诊视床、遥控床、摇篮床
6、滤线栅的主要技术参数:焦距(F)、栅比(N)、密度(R)
7、脑膜瘤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及其CT表现中年女性多见,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多居于脑外,,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类圆形,边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
8、缺血性脑梗塞的CT表现CT示低密度灶,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皮髓质同时受累,多呈扇形,-3周时可出现“模糊效应”,-2月后形成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
9、鼻窦炎影像学表现X线:可见窦腔内有液平面,慢性期粘膜肥厚更加明显,也可呈凸凹不平的息肉状;白线消失,模糊不清。CT:急性期现实鼻甲肥大,鼻腔、鼻窦粘膜增厚,窦内分泌物潴留,呈现液-气平面,可随体位变动,增加后粘膜明显强化,可与低密度分泌液区别。慢性期常见窦壁骨质硬化增厚或后质吸收。
10、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CT见乳突气房密度增高,气房间隔骨质吸收,密度减低。鼓室、乳突窦内表现为密度增高,有时可见液平
11、。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CT:单纯型可现实听小骨骨质吸收、破坏,鼓室粘膜增厚,乳突窦或较大的气房粘膜增厚。无骨质破坏,肉芽肿型可见听骨破坏,严重者可致听骨莲中断、破碎,上鼓室、乳突窦入口和乳突窦可见骨壁破坏、模糊,密度增加,增强扫描因肉芽组织富于血管科有强化
12、儿童骨折的特点及X线表现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
引起骨骺分离,,所以它的骨折线并不能显示,,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
13、良、恶性骨肿瘤的X线鉴别要点良性骨肿瘤:生长速度慢,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生长速度快,溶骨性、成骨性骨质破坏,可见肿瘤骨,骨膜反应,Codman三角,软组织有肿块,有转移.
14、急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两周内,骨骼无明显变化,肌间隙模糊或消失,皮下组织与肌间的分界模糊,,干骺端骨松质中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出现多处骨质破坏区,骨皮质周围出现骨膜增生,表现为一层密度不高的新生骨与骨干平行,新生骨广泛形成包壳,病程越长,,:其主要表现为不同范围的骨质破坏,,在骨质破坏周围有骨质密度轻度增高现象.
15、慢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X线片可见到明显的修复,,并同骨皮质融合,呈分层状,,,致使骨密度明显增高
,:其特点为残存的骨破坏,大量的骨质增生和可有死骨形成.
16、骨肉瘤的X线表现主要为骨髓腔内不规则骨破坏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