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设计模板学习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列活动。许多教学设计模式都可以看成是目标为本这一基本模式的延伸。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学设计模板学习心得体会1】从大三上就开始零零碎碎的写教案,做课件。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教学设计无从下手,总是先做课件,再根据课件来做教学设计。因为最主要的是不会写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这两个大的板块。后来学了一些理论知识之后,教材分析知道从哪些方面下手了,但学情分析还是不会。因为我觉得让我们写这个东西太抽象了,虽然我们也是从初中,高中过来的,但当时只是学生,并不会去思考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怎么样,观察,动手能力怎么样之类的。而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时,总感觉他们写的太空,太泛。
但准确的学情分析在上一节课时又至关重要。课程标准对每节课都定的有教学要求,这个就是这节课学生要达到的高度,只有正确分析学生的学情,才能准确知道学生的高度在哪里,这两个高度差之间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较容易的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在教学方法方面,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就拿上课的例子来说,在物理中讲内燃机的四个冲程时,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给学生放flash动画,另一种只是纯文字。其实这两种方法本身都有优缺点。如,用动画,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四个冲程的整体过程,但动画会干扰学生看旁边的文字,对理解旁边的文字花的时间就比较多;第二种是可以让学生安安静静的由内而外的理解这个过程,但是不够形象。如果是初中生的话,我愿意做更多的动画等感官的东西在课件里,因为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才刚发展起来,一些难以理解的东西还是辅助以感官的材料好。虽然有些同学认为就给学生文字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是逐渐提高的,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发展以来的,如果一个知识太抽象的话,还是辅以形象的材料,否则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到高中阶段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更多思考的时间,可以减少形象材料的使用,培养其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现在我们不能很好的分析学情,因为我们缺少实践,我们现在讲每个内容时,一般是回想自己当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在家教时,所带的学生遇到的困难,只能提供一点经验。我想当真正走上讲台后,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多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暴露问题,老师就可以慢慢了解整个班级的状况,就好做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模板学习心得体会2】教学设计的基本方略可以归结为如何处理好学习的结果与过程同学习的内外部条件的关系,实现有效教学途径在于遵循
“分类教学”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保持学习结果与教学条件的适配。
一、什么是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列活动。无论进行哪个年级、哪个课程层次、哪种具体教学任务的设计,都可以比作一次旅行。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普遍认为,教学设计要解决的也是类似“旅行”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是否到了那里。回答“要到哪里去”是一个确立目标的过程,“怎样到那里去”则是一个导向目标的过程,而“是否到了那里”却是一个评估目标的过程。因此,这三者就是目标为本教学设计的要素,用简单的互动反馈路线即可将其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扩展力的模式。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一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模式转换为状态变化的教学设计模式。学习就是发展,而发展本身则体现为事物矛盾的运动,即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化。这就是说,在教学开始前,要以学习者的现有状态为起点来设计教学;在教学中要经历若干过渡状态;最终在教。学结束时到达预期的结果状态或目标状态,实现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或者外部行为从现有状态向预期状态的转化或发展。因此,所谓教学,从特定的视角看,就应致力于促成和引领这种转化和发展;而所谓的教学设计,也就是选择促成这种转化和发展的最优化途径。
许多教学设计专家都强调,教学设计的奥秘就在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要素之间的一致性,这也被称为“课程协同一致原理”。当然,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仅有这三个要素还是不够的,需要根据教学的情况对模式的要素加以扩展。于是,就出现了教学和培训领域的各种各样的设计模式。笔者曾经概要介绍了当代教学与培训设计的四种基本模式,即迪克和凯里模式、肯普模式、史密斯和拉甘模式、马杰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出发确立教学设计的框架或模式,即包含了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五个阶段的ADDLE模式。例如,史密斯和拉甘就强调,如果将教学设计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转换成教学设计的具体任务,那么它们就是:(1)开展教学分析以确定“我们将要到哪里去”;(2)开发教学策略以确定“我们如何到那里去”;(3)开发与实施评价以确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