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pdf

格式:pdf   大小:34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pdf

上传人:小s 2023/3/21 文件大小:3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 】是由【小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试图解决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被别
人实际的想象的可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科学。金盛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
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化:是个体自然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的影响,学****掌
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1社会对个体教化过程2个体的社会适应过程。
自我:也叫自我意识或者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的认识。
社会知觉: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对人对己对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作用在于个体在积思极
维的参与下,能够根据对象的外部特征推测其内心世界,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心理过程,
是个体社会认知的开端。可以分为自我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等
自我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心理活动倾向的觉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都和他的自我相关,力求与他的身体年龄身份性别等相适应。
对人知觉: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和别人接触时,通过对别人的外部特征的观察了解其个性及品
格的过程。包含两个方面,1对别人外部特征的了解2对别人内心世界的了解。前者是对人
知觉的基础和序幕,后者是对人知觉的内容结果。
人际知觉: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彼此作用的认知过程,具有鲜明的
个性色彩。包括自己与别人的相互关系,别人与别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角色知觉: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或者别人的社会地位身份以及行为规范的认知和判断
过程。其中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标准。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断的过程,是人的社
会行为的基础。
社会知觉是社会认知的开端,是社会认知的基础环节,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印象,
做出社会判断,这是二者的区别。
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过程
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
社会情感:是指客观现实与人的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伴随着社会心理过
程的心理体验。
社会动机:是指区别人们进行社会行为的基本力量。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
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干扰: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或者活动时有他人在场时,对活动起到阻碍作用。
从众:在群体中由于受到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群体压力或者影响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和群体多
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群体化极现象:在群体中做决策比个体单独做决策更倾向出现走极端的现象,表现为冒险偏
移和保守偏移。
群体: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群。
侵犯:有意伤害别人而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
侵犯的特点:目的性,伤害性,这种伤害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侵犯的种类:目的性侵犯,手段性侵犯。
社会印象:过去感知过的社会对象和社会刺激或者对象的社会属性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对社会刺激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从而使自己获得明确定向的
过程。
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社会印象的形成
对社会印象的形成的影响作用大。
近因效应:个体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最近获得的信息比以往获得的信息对当前印象的形成
的影响作用大。
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表现为个体将最初形成的某一
印象不加分析就用来判断分析其他品质,也称为以点概面效应。
刻板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中某类人,某类事物的社会属性固定、
概括、笼统的看法,具有刻板性偏向性凝固性
主要由于人们获得信息不完备以及受到人们的社会地位,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归因:是个体根据人们的外在表现推测其内在心理的过程是人们对行为原因的分析判断。
社会态度:个体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的持的久反应倾向。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愿望对他人群体社会有益的行为
1试简述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和短期的历史。
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研究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对心理学发展具有贡献的人:天文学家,解剖生理学家和医生,物理学家。
霍兰德认为,心理学产生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哲学思辨阶段,这个时期根据社会准则和哲学
思辨来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如提出了人性论的思考(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经验
描述阶段,德国民族心理学,达尔文进化论,法国群众心理学(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实证分析阶段,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标志社会心理学诞生。(20世纪20年代至今)。
2社会化的分类
社会化是指个体自然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掌握社
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对个体的教化,个体社
会适应的过程。
按照阶段分: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按照社会化的内容分: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3社会化的内容和目标
学本领,守规矩,树目标,扮角色
教导社会成员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
培养社会角色
4自我的功能
自我也叫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
理状态,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自我的功能有三个
一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二解释个体的经验
三决定个体对未来的期待
5社会知觉的特点
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
社会知觉具有协调性
社会知觉具有投射性
社会知觉具有主体影响性
6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之间的关系
社会知觉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人对己对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作用在于个体在积
极思维的参与下,能够根据对象的外部特征推测其内心世界,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心理过程。
是个体社会认知的开端。
社会认知的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也是对社
会刺激综合认识的过程,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
社会知觉是社会认知的开端,是社会认知的一个基础环节,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印
象,做出社会判断。
7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之间的关系
相同点:都受到过去人的经验影响,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区别:1研究的学科不同,社会知觉于社会心理学,物体知觉属于属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研究重点不同,物体知觉是研究知觉过程的一般规律,社会知觉是研究知觉过程的特殊规
律。3知觉对象不同,物体知觉是对对象外部的可观察到的表面的特征的知觉,而社会知觉
还能够对对象内部的不可直观的隐蔽特征的知觉。4观察难度不同。物体知觉较容易,根据
外在性,属比较直观犯了错误根据重复观察可纠正,社会知觉仅仅根据有限的信息依靠推测
下结论,更多受人的情感态度动机的影响,出现错误很难及时发现纠正。5物体知觉具有稳
定性,持久性,单线性和客观性,而社会知觉则更多样多变更复杂。
8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1知觉对象
知觉对象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影响社会知觉,知觉者所理解的知觉对象社会意义和社会价
值越大,人们越会优先知觉并且将其放大,这叫做知觉放大现象。
2知觉主体的特点
主体的需要和动机影响他的社会知觉,人的兴趣和知识经验影响人的社会知觉,主体个性影
响(如年龄性别)
3知觉情境
9社会态度的特点
社会态度是指个体指向一定的对象,有一定是观念基础的评价性的持久的反映倾向
态度特点①态度具有综合性②态度具有媒介性质,是心理和行为的中介,是心理的准备,是
潜在的行为。③具有压迫性,态度能给人带来压力,是态度转变的重要因素。④态度又有一
元性,表现为从一端向另一端连续变化的特点。⑤态度具有****得性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br****获得。⑥态度具有稳定性。
10社会态度的功能
①社会态度影响个体的社会理解,个体态度不同,对社会刺激的理解可能不同。
②态度影响个体的信息,人们倾向于记住符合自己态度的信息。
③态度具有自我价值保护功能,存在自我价值的保护效应,态度来自价值,价值是态度的
核心。
④影响个体工作学****的效率。
11态度转变的过程
态度转变不是指态度的从无到有,而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影响下,在原有态度的
基础上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性质的改变或者方向的改变,性质相反的
新态度取代旧态度的过程,是质变。二态度强度的改变,是量变。
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态度转变分三个过程;依从——认同——内化。
依从:由于外在压力被迫放弃原有态度的过程,具有被动性,被迫性不稳定性。
认同:因为关系亲密而接受其态度观念的过程,具有自愿性,情感性,不稳定性。
内化:个体获得一种新的价值观,自觉的以这种价值观来指导自己和人的他行为,而不瘦外
在压力的影响。
12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
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又叫认知平衡理论。(海德)
从朴素心理学出发认为人的认知具有趋向平衡的本质特征。提出了P-O-X模型,认为P-O-X
相互联系,组成一个认知单元,P为认知者O为与认知者相联系的另一个人X是认知对象。
如果单元内的认知是相协调的,即连乘得正,则不会产生压力。
费斯廷格?失调理论
每个人认知结构里都有基本的认知元素,这些元素的关系有协调的,不相关的,不协调三种,
若元素之间彼此矛盾对立,便会使得认知主体失调而产生心理压力,促使其改变其认知元素,
以求的认知的协调与平衡。
人们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改变一个认知元素,二是同时改变两个认知元素的强
度,三是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13影响态度的因素
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人的一些先天因素
14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态度主体,传达者,当时情境,传达的信息。
①态度主体:态度主体原有态度的自我防卫。A心理惯性B怕被操纵C保留面子
同化作用:当新观点与旧观点较为接近时,个人往往将新观点与旧观点看得比实际更为接近。
反衬作用:当新观点与个人原有观点差别较大时,个人往往将新旧观点的之间的差距看得比
实际更大。
②传达者:传达者的威信,传达者的立场,传达者的目的,传达者个人的吸引力。
③当时情境:A分心的影响:注意力的适当分散可以降低对象的心理防卫有利于态度的改
变。B强化,惠待效应,劝说时如果传递的信息积极强化和自己的联系,便会提高劝说
效率。
④传递的信息:A信息的差异,研究表明高权威的信息传达者发布的态度与个人原有态度
差异较大时所引发的听者的态度改变最大。B情绪的唤醒C信息的倾向性D信息传递的
方式的影响
15影响态度转变的方法
①态度改变影响因素的利用(传达者,态度主体,当时情景,传递信息)
②对付自我防卫的渐进策略
A二步式渐进,登门槛效应:先提出一个小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大要求,有可能提高对大
要求的接受概率,两个要求可以没有联系;现提出一个小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需要付出更
大代价的大要求。B留面子效应,为了使人接受一个小要求,先提出一个明知会被拒绝的大
要求,小要求被接受的概率会提高。C逆反心理的避免与利用。个人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向
的行为和反应,逆反行为的表现为:*超限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D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
度的改变E角色扮演F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促进社会态度的改变。
16群体的特点
群体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群。
特点: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规范,群体成员相互依存有认同感,群体成员在群体有中各
自的地位,群体发展的最高水平叫集体。
17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心理影响:归属感,认同感,群体对个体以支持和力量,使个体在活动中能做到坚持不懈。
二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干扰作用,从中作用,群体极化现象。
18社会印象的内容和特点
社会印象指的是:过去感知过的社会对象和社会刺激或者对象的社会属性在人脑中留下的形
象。
内容包括:人象和物象。人象:自己他人或者群体或者人际关系认知后留下的形象。
物象:对事物的社会属性认知后留下的形象。
特点:社会印象具有间接性(不是直接获得的而是凭借知觉者已有的经验)
综合性:不是客体个别属性而是各方面各部分的属性的综合反映。
固执性:一旦形成便稳定下来,短时间难以扭转改变。
19社会印象形成的模式简介
社会印象形成是指个体对社会刺激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从而使自己获得明确定
向的过程。
①加法模式(费希本)
②平均模式(安德森)
③加权平均模式
④心中品质说
20影响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心理效应?
①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以后获得的信息对社会印象的形成的影
响作用大。原因:注意力的衰减,印象的定向作用。
②近因效应: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近获得的信息比以往获得的信息对形成当前社会
印象的影响作用大。原因:新的信息更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旧的信息的淡忘。
③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在人际相互作用关系中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表现为个体将
最初形成的某一印象不加分析就用来分析判断其他的品质,也称为以点概面效应。
④刻板效应: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中某类人某类事的社会属性固定的概括的笼
统的看法,具有刻板,偏向性,凝固性的特点。原因:人们获得的信息不完备,认知者的社
会地位,价值观等因素。
21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造成社会错觉,造成社会认知的中偏差,应该尽可能避免。
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人们对陌生人的社会认知程度,从而为认知者提供有效的认知对象和
认知心理。
22印象形成中的归因
归因:是个体根据人的外在特征表现推测其内在心理的过程,是对行为原因的分析与判断。
归因的三个维度:指向性(内外)稳定性可控制性
归因的分类:
按照归因的性质分:目的性归因,把行为原因归于出于某种目的;反应性归因,把行为原因
归为对当时情境的自然反应。
按照信息进行归因:特异信息,相同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归因原则:一致性原则,折扣性原则,协定性原则
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地位,社会视角不同;观察者的位置(物理位置)
归因失误:指向性错误(内因外因);归因依据错误:区辨性失误、相同性失误、连贯性失
误;归因性质失误:把情境看做目的,对自己价值的保护。
23怎样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保持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做一个耐心的听众鼓励别人谈自;己以
真诚的方式让对方感觉到你很重要。
案例
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分成两组——A组交给一个实验员,告诉他,这一群小白鼠属于特别聪明的
一类,要好好训练;B组交给另一个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很普通的一群。两个实验员
分别对这两群老鼠时行训练。一段时间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实验
结果发现,A组小白鼠比B组小白鼠聪明得多,几乎都很快走出走了。
罗森塔尔教授指出,他对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任意的把其中一组说成聪明的,而把另
一组说成普通的。
由于实验员已经确认A组为聪明的小白鼠,于是,就用对待聪明小白鼠的方法进行训练,
结果,这群小白鼠就真的变成聪明的小白鼠了;相反,对待被认为不聪明的B组小白鼠也
就真的不聪明了。
“罗森塔尔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
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
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
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赫洛克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
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
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
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
成绩不断上升。
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
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
人际沟通的类型
1基本类型:链形环形轮形y形多通道型
2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单向沟通问答式讨论式
侵犯相关理论
1先天论早期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奥。洛伦兹
2后天论班杜拉
3挫折---侵犯说:美。多拉德
耶尔克斯—多德逊定律(倒u曲线)
三个变量:活动效率活动动机强度活动难度
三者关系:中等的活动难度需要中等的动机强度较难的活动不必需要较强的活动难度较
容易的活动必须强大活动强度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