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竞赛方案
一、竞赛组织
(一)主办、承办、协办单位
1、主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承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协办:北京高校继续教育研究会及相关高校
(二)竞赛组织
组成竞赛组委会,下设综合组、命题组、评判组和仲裁组。组委会组成人员(见附件1)。
综合组:竞赛组织协调;
命题组:制定竞赛命题大纲、评分标准、模拟试题及命题;
评判组:制定竞赛评判程序、评分标准、组织评判团队。原则上各参赛院校推荐1名英语专业副高(含副高)以上职称的英语教师(应有近两年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经历)为评委人选(附件4《评委推荐表》),组委会根据场次需要遴选、聘请;
仲裁组:监督竞赛过程,仲裁争议。
二、参赛范围、竞赛程序、报名与安排
(一)参赛范围
北京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教育)、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注册、在读的继续教育学生(截至到2017年6月30日)可报名参加比赛。
(二)竞赛程序
竞赛分为校内选拔、初赛和决赛三个阶段。校内选拔由各校自行安排,按照组别选拔出参加初赛的学校代表队。初赛在承办或协办高校举行,决赛在承办高校举行。
(三)竞赛报名
竞赛分为4个组别:英语专业专科组、英语专业本科组、非英语专业专科组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组。
1、每校最多可报4个队,每个组别限报1个队(含混合组队),每个组队最多报3名选手,每名选手限报1个队(含混合组队)。队名按“校名+专业+层次”命名,如“**学校英语专业专科队”。
2、为鼓励参与,可以混合组队。混合组队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跨类型:队员包括学历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教育)学生;
(2)跨专业:队员包括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
(3)跨层次:队员包括专科、本科学生。
混合组队,按就高原则参赛,即专科本科混合组队参加本科组竞赛,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混合组队参加英语专业组竞赛。
3、高中起点本科学生参加本科层级竞赛。
4、各高校要本着诚信精神选拔参赛选手,发现不符合参赛资格,则取消该选手及所在代表队比赛成绩。
5、每校限报领队1名。每队限报指导教师1名,指导教师应是参加学校继续教育教学的教师。指导教师可由领队兼任,同一指导教师可以兼任多队指导教师。
(四)竞赛安排
1、4月15日前,各校按要求确定参赛组别及指导教师,并上报《预报名表》(附件2)和《评委推荐表》(附件3)。
2、4月30日前向组委会提交正式《报名表》(附件4)和《赛场申办表》(附件5)。
3、初赛在5月举行,竞赛场地另行通知,开幕式随初赛进行。
4、决赛时间、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5、竞赛抽签:初赛、决赛选手的出场顺序由选手本人抽签决定。如因特殊原因,未能及时到场,可由领队或指导教师现场代抽签。未参加抽签,视为弃权。
三、初赛形式
4个组别均采用“命题演讲”和“看图答题”两种形式。
(一)命题演讲:每位选手演讲时间为3分钟。演讲题目由命题组确定,在预报名后下发;
(二)看图答题:由选手抽取一张图,准备1分钟,然后回答评委提问,时间为2分钟。看图答题范围由命题组确定,在预报名后下发。
四、决赛形式
(一)专科采用“阅读+表述”的形式。由选手抽取一篇300词左右的英文短文,准备10分钟,然后根据短文后的问题进行表述,时间为3分钟。
(二)本科采用“即席演讲”和“回答问题”两种形式。
1、即席演讲:由选手抽取一个题目,准备10分钟,然后即席英文演讲,时间为3分钟。
2、回答问题:选手回答评委根据即席演讲题目提出的问题,时间为3分钟。
(三)即席演讲范围由命题组确定,初赛后另行通知。
五、评分规则
(一)评分标准由评判组制定。
(二)评委根据评分标准现场为选手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评委平均分(公布到小数点后两位数)为选手得分。
(三)为保证竞赛公平,便于评委统一把握评分标准,前3位选手的成绩在第3位选手竞赛结束后,经评委商议后打分、公布,其余选手竞赛成绩即时公布。
(四)初赛、决赛在晋级名额出现得分并列时进行加赛。加赛出场顺序由选手现场抽签决定,每位选手回答评委提出的2个问题,得分高者晋级。
六、竞赛奖项
(一)团体奖项
1、团体奖:根据每队3名参赛队员初赛成绩与进入决赛队员成绩总和计分,对各组总分前8名颁发团体奖。
2、组织奖:对积极组队参赛院校颁发竞赛组织奖。
(二)个人奖项
1、选手个人奖:各组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根据参赛报名情况,按比例确定奖项名额。
2、指导教师奖:各组获团体前8名代表队的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七、工作要求
(一)各校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组织师生参加竞赛,指定专人负责比赛的报名和各项组织工作,及时报送相关材料,保证联系畅通。
(二)要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