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心理咨询方案.pdf

格式:pdf   大小:393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理咨询方案.pdf

上传人:江湖故人 2023/3/23 文件大小:39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理咨询方案.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心理咨询方案 】是由【江湖故人】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咨询方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心理咨询方案
心理健康教师:吕青
心理咨询师:何振宇
学员: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诊断基本信息
临床症状:学员性格过于内向,自闭倾向明显,智力未发现异常,
体表体征正常。
病理发展:(家长)主诉学员年幼初始说话年龄迟缓,现自闭倾
向明显,未发现有其他异常。
初诊结果:自闭可能性
处理意见:建议40min心理咨询室面谈咨询20次,心理测评4
次,绘画治疗3次,沙盘治疗3次,沟通交流游戏(体验信任与
欺骗)10次,室内心理(拓展)辅导5次,户外拓展辅导2次,
催眠治疗20次(含前暗示)。
拟达效果:完成以上疗程后自闭倾向明显减弱,交流畅顺,社会
化明显增强。
心理教师:吕青签字咨询师:何振宇签字:.
第二部分咨询师资格
:.
第三部分主要理论基础
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
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
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
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
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
称为非理性信念。
如图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
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
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
(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
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
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
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
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中文名情绪ABC理论类型心理学理论创建者埃利斯A代指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
因C代指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B代指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
目录
1阐释
2不合理的信念
3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过分概括的评价
糟糕至极的结果
4情绪疗法
5案例分析
阐释编辑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
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
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起
作用。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也可能觉得
这是是背水一战,不能失败。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不合理的信念编辑
一切按照心理期待发展,否则会很糟糕;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情绪由外界控制,
自己无能为力;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
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
制裁;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特征编辑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
三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
“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
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
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
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
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过分概括的评价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
“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
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
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
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
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
错误的可能性。
糟糕至极的结果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
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
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
“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
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
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
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情绪疗法编辑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为采用了行为
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
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
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
造成。
,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
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
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
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
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
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
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
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
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
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
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
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
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
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
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
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萨提亚(心理治疗师)编辑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
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
美家庭治疗大师之一,《人类行为杂志》(Human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
家庭治疗大师”。
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沟通方面的理念和方法,
备受事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
中文名维吉尼亚·萨提亚外文名VirginiaSatir别名萨提亚国籍美国出生地
美国出生日期1916年逝世日期1988年职业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师毕业院校威斯
康辛大学、芝加哥大学主要成就家庭治疗的先驱代表作品《萨提亚治疗实录》《新家庭如何
塑造人》《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目录
1人生履历
2人物生平
3冰山理论
4应对姿态
5治疗导师
6相关书籍
人生履历编辑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港台多译为:萨提尔)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
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FamilyTherapy)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
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Goldenberg,
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
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
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萨提亚模式,由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
人物生平编辑
萨提亚起初从事教育工作,20岁时已是一位小学校长,后来她在芝加哥大学修读社会工作,取
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精神科社会工作员,她最初所受的训练深受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学派
影响,但她在工作中逐渐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甚大,例如一些已康复的精神病人,在回到原
来的家庭后短期内又旧病复发,于是她决心另寻新的治疗方法。
1951年,她开始私人执业,并且摒弃了传统个别治疗的方法,转而尝试家庭治疗,发现效果十:.
分理想。四年后,她加入伊利诺州精神病学院(IllinoisStatePsychiatricInstitute),教
授“家庭动力学”(FamilyDynamics)。
1959年,萨提亚联合丹·杰克森(DonJackson)、儒勒·里斯金(JulesRiskin)等人,在加州创
立“心智研究学院”(MentalResearchInstitute,简称MRI),推动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和训
练,并且在MRI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家庭治疗训练课程(Goldenberg,1985),她在1964年出版
重要着作“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FamilyTherapy),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圣经”,
已有22种文字的翻译。萨提亚后来加入了伊沙兰学院(EsalenInstitute),研究人文心理学
(HumanisticPsychology),这方面的研究使她进一步了解“个人内在自我”(innerself)与“家
庭关系”(familyrelationship)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使她所创立的治疗法更充实和完善,最终
自成一家。
萨提亚的第一本书《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FamilyTherapy)是在1964年出版的,此时,
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始受到许多专业人士重视,而这本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相关科
系的教科书。接着,欧洲各国也接受她的理论。萨提亚的身影自此便经年在世界各国出现,演
讲、教学、举行研讨会。
每到一处,便为该地留下无尽的热力、希望与爱。在20世纪70年代,精神医学会发表了一篇
全美家族专题报告,列出二十一位最具影响力的治疗师,萨提亚是名单中唯一的女性,且高居
首位。
萨提亚之所以受到同行的尊崇,实因她有一套异于传统疗法又相当完整的理论,更有她深具个
人魅力的实务运作方法。从她担任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会长一职,可以知道她是个极端的人本主
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着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
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
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
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
国内出版的她的着作有《萨提亚治疗实录》、《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等。
冰山理论编辑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1],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
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
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
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
改变!
萨提亚既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
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
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
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
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
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2、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痛,恐惧,悲伤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7、我是-------------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
期待,渴望等。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
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应对姿态编辑
根据萨提亚的模式,人有多种沟通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等。
[2]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
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
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
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
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
隔绝保持权威。
约翰贝曼博士说,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姿态。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
人做伴侣,相反,讨好型的人也倾向于选择指责型的。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
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
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对于很多人提出的疑问“我为什么有时讨好有时指责”,蔡敏莉解释说,这些都不是绝对的,
有人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弹性调节:对这些人讨好,对那些人指责,一些时候讨好,另一些时
候指责。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一类型,主要是依据他在亲密关系中什么样的姿态占了优势。:.
第四部分咨询方案
一、40min面谈咨询20次
次数日期次数日期次数日期次数日期次数日期
12345
678910
1112131415
1617181920
(附面谈咨询表)
二、心理测评4次
次数量表备注
1
2
3
4
三、绘画治疗3次
次数日期次数日期次数日期
123
四、沙盘治疗3次
次数日期次数日期次数日期
123
五、催眠治疗20次:.
次数日期次数日期次数日期次数日期次数日期
12345
678910
1112131415
1617181920
(附催眠总结)
六、信任游戏10次
次数日期次数日期次数日期次数日期次数日期
12345
678910
七、室内拓展5次
次数日期主题
1
2
3
4
5
八、户外拓展2次
(另附详细方案):.
第五部分咨询费用
项目次数单价总价
面谈咨询40204008000
心理测评43001200
绘画治疗3300900
沙盘游戏3300900
催眠治疗2050010000
信任游戏105005000
室内拓展5200010000
户外拓展21500030000
总计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