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docx

上传人:开心果 2023/3/24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是由【开心果】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包括:型号为UC1843的电源控制器、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反馈运放以及第二三极管,其中,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八引脚连接于所述反馈运放的同相端,且所述第八引脚依次通过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连接于采样电压,所述采样电压为负压,所述反馈运放的反相端连接于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之间,以得到正压,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于所述反馈运放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专利说明】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0002]恒流源电路为实现输出电流的稳定需使用精密电阻串在地线回路中来得到反映电流变化的采样电压,由于此电压一般为较小的负压,需通过一些例如反相放大的电路来得到所需的电压。此类控制电路所用的运放需用正负电源来供电,且采样电压的相关处理也需用到运放。以上这些处理较显繁琐,导致结构变得复杂,成本变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避免了对恒流源电路采样电压的繁琐处理,提高了电源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包括:型号为UC1843的电源控制器、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反馈运放以及第二三极管,其中,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八引脚连接于所述反馈运放的同相端,且所述第八引脚依次通过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连接于采样电压,所述采样电压为负压,所述反馈运放的反相端连接于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之间,以得到正压;
[0005]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于所述反馈运放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0006]优选地,该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八引脚依次通过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接地,所述反馈运放的同相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之间。
[0007]优选地,该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设置于所述反馈运放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之间。
[0008]优选地,该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连接于所述第八引脚,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十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于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四引脚。
[0009]优选地,所述第十电阻为可调电阻,所述可调电阻的可调端连接于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三引脚,另外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接地。
[0010]优选地,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四引脚通过第二电容接地。
[0011]优选地,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二引脚通过第八电阻接地。
[0012]优选地,所述反馈运放的反向端依次连接于第七电阻、第一电容和所述反馈运放的输出端。
[0013]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使用运放实现恒流源电路中采样电压由负转正,从而避免使用双电源对反馈运放供电,本实用新型选用电流模式PWM控制器UC1843,采样电压通过利用UC1843的8脚的上拉来得到正的电压,与基准电压通过反馈运放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电压使UC1843的I脚的电压发生变化,继而使UC1843的6脚的输出脉冲发生变化,此电路避免了对恒流源电路采样电压的繁琐处理,提高了电源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
[0014]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5]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控制电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电路,如图1所示,该控制电路包括:型号为UC1843的电源控制器U1、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反馈运放U2以及第二三极管Q2,其中,所述电源控制器Ul的第八引脚连接于所述反馈运放的同相端,且所述第八引脚依次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连接于采样电压,所述采样电压为负压,所述反馈运放的反相端连接于所述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之间,以得到正压;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于所述反馈运放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0019]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使用运放实现恒流源电路中采样电压由负转正,从而避免使用双电源对反馈运放供电,提高了调节精度;本实用新型选用电流模
式PWM控制器UC1843,采样电压通过利用UC1843的第八引脚(如附图中的数字8所代表的引脚)的上拉来得到正的电压,避免了使用双电源运放来处理采样电压,正的电压与基准电压通过反馈运放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电压使UC1843的I脚的电压发生变化,继而使UC1843的第六引脚(如附图中的数字6所代表的引脚)的输出脉冲发生变化,此电路避免了对恒流源电路采样电压的繁琐处理,提高了电源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
[0020]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图1所述的电路,可以实现不使用运放实现恒流源电路中采样电压由负转正,从而避免使用双电源对反馈运放供电。
[0021]在该种实施方式中,该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所述第八引脚(如附图中的数字8所代表的引脚)依次通过所述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接地,所述反馈运放U2的同相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出反馈运放(图中所述的U2)同相端所需的基准电压。
[0022]在该种实施方式中,该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R9,所述第九电阻R9设置于所述反馈运放U2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之间,以实现降压的功能。
[0023]在该种实施方式中,该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Rl连接于所述第八引脚,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十电阻RlO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于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四引脚(如附图中的数字4所代表的引脚)。
[0024]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电阻RlO为可调电阻,所述可调电阻的可调端连接于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三引脚(如附图中的数字3所代表的引脚),另外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如附图中的Ql所代表器件)的发射极和接地,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实现了第三引脚的电压的调整与控制。
[0025]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四引脚(如附图中的数字4所代表的引脚)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
[0026]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二引脚(如附图中的数字2所代表的引脚)通过第八电阻R8接地。
[0027]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反馈运放的反向端依次连接于第七电阻R7、第一电容Cl和所述反馈运放U2的输出端。
[0028]在本实用新型中,当采样电压-V减小,即输出负载减小,输出电流增大时,U2反相端的电位升高,与U2同相端的基准电压进行比较发达后,U2输出端的电位降低,致使Ul的第一引脚(如附图中的数字I所代表的引脚)电压增大,即Ul的第六引脚(如附图中的数字6所代表的引脚)的输出脉冲的脉宽增大。
[0029]当采样电压-V增大,即输出负载增大,输出电流减小时,U2反相端的电位降低,与U2同相端的基准电压进行比较发达后,U2输出端的电位升高,致使Ul的第一引脚(如附图中的数字I所代表的引脚)电压减小,即Ul的第六引脚(如附图中的数字6所代表的引脚)的输出脉冲的脉宽减小。
[0030]此电路避免了对恒流源电路采样电压的繁琐处理,提高了电源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
[0031]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33]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
,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电路包括:型号为UC1843的电源控制器、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反馈运放以及第二三极管,其中,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八引脚连接于所述反馈运放的同相端,且所述第八引脚依次通过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连接于采样电压,所述采样电压为负压,所述反馈运放的反相端连接于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之间,以得到正压,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于所述反馈运放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
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八引脚依次通过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接地,所述反馈运放的同相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设置于所述反馈运放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连接于所述第八引脚,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十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于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四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电阻为可调电阻,所述可调电阻的可调端连接于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三引脚,另外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四引脚通过第二电容接地。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二引脚通过第八电阻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运放的反向端依次连接于第七电阻、第一电容和所述反馈运放的输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