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六章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六章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顾峰《
顾峰《
秋林舒啸图
秋林舒啸图》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
善,报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
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
俗绝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
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
多。
多。
——
——
司马谈
司马谈
德充于内,应物于外,外内玄合,信若
德充于内,应物于外,外内玄合,信若
符命,而遗其形骸也。
符命,而遗其形骸也。
——
——
郭
郭
象
象
第六章
第六章
守静致虚
守静致虚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
——
道家文化精神与道家理想人格
道家文化精神与道家理想人格
道家是以
“
道
”
为最高哲学范畴和终极关怀
的一个文化流派
,
它以
“
道
”
来统摄自然
、
社会和
人生三大层面,追求三者的自然平衡,其主要
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文化全面而深入
地渗透到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风
俗民情、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也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道家是我国原生的思想文化和宗教文化
,
源于先秦,兴于两汉,魏晋演化为玄学,盛唐
受到皇家扶持。道教于西汉创立,魏晋由北向
南传播,是其成熟期;唐宋时期道家思想已渐
固化,而道教盛极一时。道教与道家思想时远
时近,金元时期一度活跃,教派众多,而到了
明清则逐渐式微。
第一节
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
[
明
明
]
]
仇英《仙山楼阁图》
仇英《仙山楼阁图》
物
与我为一
”
。
同时
,
在道之下还创造性
地提出了
“
理
”
的范畴
,
解释了宇宙万物的多样性
,
而人可以其悟性
“
判天地之
美
,
析万物之性
”
。
庄子社会观的重要贡献在于毫不留情地剥离了王权的神圣光
环
,
揭穿了他们评判是非所采用的双重标准。
先秦道家与儒墨两家的积极用世不同
,
老庄都是消极避世的隐者
,
他们的
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成为后世士人寻求解脱的精神武器
。
庄子
“
学无所不窥
,
然其要本归
于老子之言
”
,
其思想从老子发展而
来
,
在本体论和道与物的关系方面有
进一步的发展
。
他否认事物有质的规
定性和可知性
,
认为
“
道
”
是先于天地
而生的
“
非物
”
,事物的大小
、
长短
、
贵
贱
、
美丑等差别性都是不存在的
,
提
出
“
齐是非
”
、
“
齐万物
”
,乃至
“
齐物我
”
的主张
,
宣扬
“
天地与我并生
,
而万
庄子学说
庄子学说
庄子
(
前
360?
—
前
280?)
,名周,与孟子同时,家境贫穷,身居
陋巷,织屦为生,任过漆园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现存
《
庄
子
》
33
篇,其中内篇
7
篇为庄周自作,外篇或以为后学所作。
[
[
清
清
]
]
任熊《庄生逍遥游
任熊《庄生逍遥游》
第二节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道家思想的渊源
道家思想的渊源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有渊源
关系
。
《
汉书
·
艺文志
》
云
:
“
道家者流
,
盖
出于史官
。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
然后知秉要执本
,
清虚以自守
,
卑弱以自
持
,
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
。
博大精深的
《
道
德经
》
便是老子继承原始的道家思想
,
总
结发挥而成
。
《
尚书
》
和
《
易经
》
就包含许
多原道思想
,
《
老子
》
中有与无
、
虚与实
、
弱与强
、
贵与贱
、
得与失
、
生与死
、
正与奇
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概念
,
都与易
象有相通之处
,
足见老子的思想吸收了
《
易
》
的不少成分
。
道家是一个阵营强大
的学派
,
在
《
老子
》
之后,最负盛名的是
稷下黄老学派
。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老子演教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老子演教》
先秦道家
先秦道家
战国时齐国陈氏家族在临淄稷下设
立学府
,
集诸子百家千人
,
彼此争鸣
,
有
七十六人位列上大夫
,
史称稷下先生
,
处
主导地位者便为道德家
,
成为继老庄之
后的先秦道家思想的发挥者
。
其中
,
杨朱
发扬老子贵身防患的思想
,
为极端的利
己主义学派
;
宋钘
、
尹文着重发挥老子知
足反战的思想
,
提倡
“
情欲寡浅
”
的救世精
神
,
属利他主义的流派
;
田骈
、
慎到
、
彭
蒙等
,
共同发挥老子的
“
无私
”
、
“
勿矜
”
思
想
,
主张
“
易而无私
”
,
因情任物
,
依法重
势
,
含许多法家思想
;
关尹
、
列子的主导
倾向是虚己接物
,
独立清静
。
战国末期的
黄老之学
,
其主体尊黄帝本老庄
,
杂取儒
法阴阳
,
主张天道无为
、
物极必反
、
盛极
[
[
清
清
]
]
任熊《万林秋色》
而衰的相对主义
。
《
淮南子
》
的基本倾向是道家,
杂采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五
行家的学说,代表了汉代道学的最高
成就。对老庄的
“
道
”
范畴作了明确
而深刻的阐发,把
“
道
”
规定为其理
论体系的最高范畴,具有时空的无限
性,对
“
道
”
在宇宙中的演化显现进
行了论证,把
“
道
”
说
成既是
被体验
的客
体
,
又是进行体验的主体;
既是
《
《
淮南子
淮南子
》
》
人的意识活动
,
又是活动所指的对象
。
《
淮南子
》
用逻辑
思维
、
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
表达了对宇宙万物及其运动
规律的主体意识
。
《
淮南子
》
还对老庄的养生理论进行了
发展
,
把养气与养神统一起来
,
把人看成是形
、
神
、
气的
统一体
。
精卫填海图(上)
《
淮南子
》
书影(右)
第三节
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道家的理想
人格也在调整变化
,
但总的倾向是
顺任自然
、
长生久视
、
修性养生、超
迈逍遥。就思维方式而言,道家思
想的人生观是内倾式的,人生理想
是
“
长生久视
”
,实现方式是
“
抱朴守
拙
”
,物我两忘,以道为坐标,追求
清净自然无为,强调人的精神超越
和绝对自由,达到人与天地精神合
而为一的境界,同时强调养生之
道,形成了逍遥人生的独立体系。
当代画家文石作品《春山飞泉
当代画家文石作品《春山飞泉》
第四节道家与儒家的互补
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中国的本土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流派,道家与儒家有其互相一致互相借重互相补充的一面,也有其互相区别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一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道儒两种文化精神一直都从不同的侧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同时,它们自身也在互相影响。这里所讲的互补,不仅指它们对共同构筑民族文化所起的作用,而且指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这种互补不仅是一种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一个社会实践的复杂过程和内在人格的复杂表现。
儒道互补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先秦道家和儒家的理论,就其本身的理论体系而言,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哲学的重大问题上,儒道互相矛盾对立之处,都无法彻底驳倒对方,这实质上为
香巴拉西南风情:儒道深深
云南龙氏家族旧宅(摄影:杨万云)
儒道互补留下了天然的契机。
儒家的文化是一种伦理性的文化和道德性的文化。儒家要让人们成为道德的践履者,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仁义礼智信的轨道上,最终成为仁人、圣人。用性善说,认定这些道德规范就是人的天性。这样,人们践履道德实际上也就是遵循自然
之道。
儒家理论为自己留下的难题是,如何证明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天性?倘若果真是天性,为什么人们在对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认同上会发生极大的偏差甚至是相反的看法?如果不是强有力的灌输熏陶,人们在践履道德时为何觉得如此为难?面对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圣人以人为刍狗”的说法,儒家理论的底气显得不足。
儒道互补的理论过程
[清]丁云鹏《儒释道三教合一图》
老子和庄子则以道为本原,以道为总则,对天、地、人三个层面作了理智而清醒的探讨。道家的道是“象帝之先”的身份,又是无所不在的法则。这并没有降低人的地位,而是把人看成宇宙自然中与其他事物平等的一员,人并不需要一种特殊的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更何况现实的仁义礼智信都染上了浓烈的人为痕迹。天道自然,人道亦自然,以天道支配人道,
人道就应指向自然。
然而,老庄的观点也并非无懈可击。首先,人毕竟不会甘心完全等同于万物;其次,人无法舍弃语言、文字、工具等;再次,没有人能保证每个社
会成员、社会集团都虔诚地皈依
大道,国家也不可能自然无为地
来面对武力侵犯,以维持自己的
生存和发展,没有任何杀伤力的
道不能成为治国的根本方略。
由此看来,儒家和道家在如
何认识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
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上,都存在
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留下了进
行互补的期待。
儒道互补
被建筑学家认为是儒道合流风格的无锡寄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