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十二章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十二章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人文美
育传统的文明古国
。
中国古代人文
美育作为理论价值与传播方式相融
合的教育文化事业
,
在实施途径上
也有一套相应的机制并贯穿于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
。
中国古代社会结
构以家族为单位
,
延伸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环节
。
一个人从生到死
,
其
受教育的过程也缘此展开
。
传统人
文美育的实施,遵循儒家
“
修身齐
家治天下
”
的成长途径
,
通过社
会
、
学校与家庭三个环节来施行
,
诸环节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
,
伦
理精神美
、
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等
人文美育内容因此而传播
。
中国古代文化审美教育概观
中国古代文化审美教育概观
[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
]
展子虔《授经图》
周代统治者有意识地通过采诗制度
积极参与社会教化工作
,
开拓社会人文美
育的途径
。
周公亲自组织官方到民间采集
歌诗,以观风俗
、
知厚薄
,
以制定相应的
教化措施
。
周国君还将亲自采集的民歌
,
通过宫廷昭告天下
,
培养人民高雅的审美
趣味
,
使人民树立良好的风俗习惯
,
《
国
风
》
中的
《
周南
》
、
《
召南
》
、
《
豳风
》
就是这样的民歌。周代的采诗与宣诗从
制度上保证了人文美育的实施
。
采诗与宣诗
采诗与宣诗
当代美术家侯一民、李林琢作品《东方文明
当代美术家侯一民、李林琢作品《东方文明》
秦王朝虽然也设置博士官
,
但是并不重视儒学
,
而是信奉商鞅
、
韩
非的法家之术
,
主张以吏为师
,
依法治国
。
西汉年间
,
贾谊等人力倡制礼
作乐
,
实行教化
,
汉武帝提出诏举贤良策令
,
“
三代之治
,
其符安在
?
……
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
”
,接受董仲舒
的倡议,提出要吸取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教训,就要了解人性的规律,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推崇上古,倡导以诗乐为主的审美教育,通过社
会教育改造人性,重建人伦道德,移风易俗。
秦汉社会教化
秦汉社会教化
司马迁也强调音乐是
为了教化百姓,而不仅仅
是娱悦耳目。
《
史记
·
乐
书
》
这样提出:
“
夫上古
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
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
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
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
以动荡血脉,通流精
神而和正心也。
”
台湾当代画家江逸子作品《颜兖公子渊造像
台湾当代画家江逸子作品《颜兖公子渊造像》
学校是中国传统人文美育的主要实施场所。传统文化始终
“
以文教
化
”
,即以一定的道德伦常与诗书礼乐教化人民,这种教化主要通过学校
来施行。
《
说文
》
释
“
学
”
为
“
觉悟
”
,即以学校来启人觉悟;
《
白虎通
义
》
亦云:
“
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认为学校的任务
即开发人的觉悟,
启迪人的道德悟性,
其中当然也包括人的美的感受力。
中国学校教育源远流长
,
据董仲舒
《
春秋
繁露
》
,
远在五帝时代就有
“
成钧之学
”
,
指当
时专职的学校教育
,
施教者为专门的乐师
,
受
教者为贵族子弟
。
近代学者刘师培考证
,
所谓
“
成钧之学
”
的教育内容
,
就是以乐教为主的学
校教育,
“
钧字即韵字之古文。古代教民,口
耳相传
,
故重声教
。
而以声感人
,
莫善于乐
”。
第二节
第二节
学校人文美育的实施
学校人文美育的实施
成钧之学
成钧之学
序庠之学(采自爱丁宝双语学校《弟子规》绘图)
院体画艺术:人物
院体画艺术:人物
我国唐代已设院体绘画机构;五代
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皇家画
院
,
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历
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
,
大都要求用笔没色,工整细致、富丽堂
皇
,
构图严谨
,
色彩灿烂,有较强的装
饰性
。
[
[
清
清
]
]
焦秉贞《仕女图》
[
[
唐
唐
]
]
《杨贵妃上马图》(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院体画艺术
院体画艺术
:
:
宋徽宗《文会图》
院体画艺术:花鸟
院体画艺术:花鸟
[
明
]
吕纪《桂菊山禽图》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从汉魏到南北朝,家族相传通过家录、家谱,还
通过文化的教诲世代相传,谢灵运
《
山居赋
》
说:
“
家传以申世模
”
,
《
南史
·
谢晦传
》
也说:
“
谢氏自晋
而降,雅道相传。
”
所谓
“
雅道相传
”
,说明家族代代
相传的是一种高雅文儒的精神文化传统,家族熏陶与
教育而形成的荣耀感,对汉魏以来知识分子的精神人
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谢氏一族的谢灵运、谢晦、谢
朓,陆氏一族的陆逊、陆抗、陆凯、陆喜、陆机
世族传承
世族传承
以及南北朝的庾肩吾、庾信与徐摛、徐
陵父子等。由家族荣誉积淀而成的精神
文化的传统,不仅是具体的学识与文化
的相续,更主要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气
质方面的绵延。古代家庭人文美育一般
用较为严厉的方式,但也有的是用比较
轻松的方式。教授的内容从儒家正统的
诗、文、经、艺,到陶情养性的琴、
棋、书、画,涉及诸多方面。
谢灵运造像
谢灵运造像
陆机《平复帖》
王羲之父子
王羲之父子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
《
兰亭序
》
为东晋
“
书圣
”
王羲之名作
,
真
迹葬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贞观年间,唐太
宗曾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过数本,
分赐臣下,至今尚存,其中又以冯承素摹
《
兰亭序
》
为最佳。王羲之
《
快雪时晴帖
》
、
王献之
《
中秋帖
》
、
王珣
《
伯远帖
》
,
被清代
乾隆皇帝并称为
“
三希
”
。
其实
,
《
中秋帖
》
为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临本,唯独王珣
《
伯
远帖
》
为真迹。
王珣《伯远帖》
王献之《中秋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梁代颜之推是儒学传人
,
经历了由南入北的痛苦人生
遭际
,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政
治变故
,
及文人们的遭遇了解
颇深
。
《
颜氏家训
·
文章篇
》
从儒家的观念出发认为
:
“
文
章者
,
原出五经
。
”
在对儿子
进行家庭教育时,他列举了
历代文人
“
凌物凶终
”
的故事,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
每尝思之,原其所积文章之体
,
标举兴会
,
发引性
灵
,
使人矜伐
,
故忽于持操
,
果于进取
。
今世文
士
,
此患弥切
。
一事惬当
,
一句清巧
,
神厉九霄
,
志
凌千载
,
自吟自赏
,
不觉更有傍人
。
加以砂砾所狎
,
惨于矛戟
;
讽刺之祸
,
速乎风尘
。
深宜防虑
,
以保元
吉
。
”
他也不愿意儿子为空头文学家
:
“
钝学累功
,
不妨精熟
;
拙文研思
,
终归蚩薄
。
但成学士
,
自足为
人
;
必乏天才
,
勿强操翰
。
”
当代画家彭旸作品《烹茶教子图》
颜之推造像(左)
颜之推造像(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