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辟雍(古代大学).doc

格式:doc   大小:2,99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辟雍(古代大学).doc

上传人:儒林 2023/3/26 文件大小:2.9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辟雍(古代大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辟雍(古代大学) 】是由【儒林】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辟雍(古代大学)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辟雍(古代大学)
[pìyōng]  
辟雍
 
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汉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又迳明堂北,汉光武中元元年立,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 蔡邕 《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为辟雝也。”元 方行 《送贾彦临训导霍邱》诗:“承恩自合归宣室,论道安能老辟雍?”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周石鼓文》:“高宗纯皇帝以乾隆庚戌亲临辟雍,见石鼓漫泐,为立重栏,以蔽风雨。”
据《后汉书·儒林列传》,东汉辟雍始建于光武皇帝中元元年(56年),尚未来得及亲临其境,光武帝便驾崩了。到了明帝即位,才亲行其礼。
中文名
辟雍
本    义
周朝皇帝的学府和祭祀场所
同义词
辟雝,壁雝
拼    音
pìyōng
什么是辟雍
亦作“璧雍”等。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周礼·春官》谓大学名“成均”。《礼记》又有辟雍、上庠,东序(亦名东胶)、瞽宗,与成均为五学,均为大学。在金文中已见记载。据后人考释,明堂与辟雍实为一事而异名。西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作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多为祭祀用。今北京国子监内辟雍,乾隆时造,为皇帝讲学之所。《麦尊》铭文:“在辟雍,王乘于舟为大丰。王射击大龚禽,侯乘于赤旗舟从。”《》:“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五经通义》:“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东汉李尤《辟雍赋》:
[chéngjūn]  
成均
 
相传为远古尧舜时的学校。原始氏族公社后期,氏族的规模逐渐扩大,并组成部落联盟。社会生活也趋向复杂化,除家庭生活、生产劳动和与外敌作战的军事行动外,还有各种祭祀、庆典等集体性的礼仪活动。
词义
古之大学
《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注引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
黄以周云:“文王世子以于成均别郊学之人是成均为周大学之通称”。按周名大学曰成均,仍沿五帝之称也。
孙诒让《周礼正义》谓:周大学之名,见此经(《周礼》)者唯成均,见于《礼记》者由又有辟雍、上庠、东序(又称东胶)、瞽宗,共五学,此外又有小学,参见“辟雍”条。后世唐高宗曾改国学为成均监。
《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郑玄 注:“ 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
南朝宋 颜延之 《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齿於成均,所以明其长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宾客。”
明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诗:“忆在成均共携手,泉山门下相知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莫葆斋》:“莫葆斋晋,浙江 仁和 人。少入成均,法时帆先生最为赏识,每考必列前茅。”
清汤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美丰仪,饶干济才,读书成均,以选例待佐州牧。”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亦取“成均”一词的“大学”之意。
成均的由来
氏族部落成员间已开始有了等级地位的区分,产生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为了保持和强化氏族部落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考古发现的原始
氏族公社后期遗址中,往往有一大片空地,有点像现在的广场,显然是氏族部落成员集会的地方。遇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召开会议,宣讲告示、规定、要求,以及采取某项行动前的动员、誓师等,都在这里举行集会,可见其具有显著的教育作用。国家产生之后,「成均之教」就成为社会教育的总称,成均也成为天子之学的中心场所。
[shàngxiáng]  
上庠
古代的大学。《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郑玄注:“上庠,
右学,大学也。”唐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趋竞,未复本
源。至使公卿子孙,耻游太学,工商凡冗,或处上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此人若回
来寻时,可叫他来京师上庠贯道斋寻问林上舍名积字善甫,千万!千万!不可误事。”
●庠
xiángㄒㄧㄤˊ
◎古代称学校:~序(古代乡学,泛指学校)。~生。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郑玄注:“上庠,
右学,大学也。”唐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趋竞,未复本
源。至使公卿子孙,耻游太学,工商凡冗,或处上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此人若回
来寻时,可叫他来京师上庠贯道斋寻问林上舍名积字善甫,千万!千万!不可误事。”
[dōngxù]  
东序
【释义】
。也是国老养老之所。《》:"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孔颖达疏:"《文王世子》云:学干戈羽钥于东序。以此约之,故知皆学名也。养老必在学者,以学教孝悌之处,故于中养老。"清昭连《》:"百余年间,圣祖神孙三举盛典,使黄发鲐背者欢饮殿庭,视古虞庠东序养老之典,有过之无不及者。"后亦为国学的通称。
,为藏图书﹑秘籍之所。

[gǔzōng]  
瞽宗
商代的大学—瞽宗
甲骨卜辞有不少是与教育有关的,对其的研究也证实古籍中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是可信的。《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这些记载提到有大学、有小学、有瞽宗。大学已被甲骨卜辞证实,大学于小学相对而言,有大学,也就有小学。右学和瞽宗,都是属于大学性质,实是同一机构的不同名称。古人以西为右,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也叫右学。瞽宗是商代大学的名称。当时大学以乐教为主,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乐师在学中祀其先祖为乐祖,学也就成为乐师的宗庙,故称瞽宗。瞽宗是当时贵族子弟学****礼乐的学校。
敬请参考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夏、商的教育》
殷代乐人的宗庙和学校。周代为大学的一种,五学之一。因位于辟雍之西,故也称“西雍”。瞽宗是殷商时期出现的,是中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后借指最高学府。《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礼记·明堂位》:“瞽宗,殷学也;
頖宫,周学也。”《陈书·沉不害传》:“成均自斯坠业,瞽宗於是不脩。”清赵翼《读王予中先生敬书于后》诗:“生膺蒲轮徵,殁入瞽宗祀。”清 田兰芳《明河南参政石□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先是,丁丑暮春,河南巡抚都御史李公(李国亮)以事久论定,允州人请,檄祀公(袁枢)於瞽宗。” 章炳麟 《检论·争教》:“且夫辽氏以降,其在边皆****彀骑,以武怒击杀为故,而不事文教,其卒犹北面於瞽宗之序。”
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