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第四章 检测试题.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四章 检测试题.doc

上传人:annimy 2023/3/28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四章 检测试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第四章 检测试题 】是由【annimy】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四章 检测试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四章 检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测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国庆节张家界天门山玻璃栈道走红,图为一男子吓瘫坐在地上被女伴拉走。结合图,回答1~2题:
()
A.① B.② C.③ D.④
③相似的是( )


解析: 第1题,该山有陡崖,应该是断裂下陷形成的。第2题,图③所示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渭河平原是断层位移,岩体相对下降形成的。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而成。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内力作用。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3~4题:
,属于花岗岩的是( )
,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 B.③——固结成岩作用
C.④——地壳下沉 D.⑤——高温熔化
解析: 第3题,根据岩石的循环规律可知,甲、乙是岩浆岩,丙是变质岩,丁是沉积岩。甲、乙形成沉积物的过程有差异,甲经②形成沉积物,
②为外力作用,因此甲应是裸露在外的喷出岩,乙就是侵入岩,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⑦过程是地壳的抬升。第4题,③是冷却凝固,④是重熔再生,⑤是变质作用。
读“某河流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 )

( )

解析: 第5题,根据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可知,该岩层是河流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属外力作用。第6题,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是先沉积的岩层(底层)年代古老,后沉积的岩层年代新,故c层最老,b层次之,a层最新。
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7~8题:
( )
A.① B.② C.③ D.④
,一般应选择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7题,①②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③处岩层发生明显错动,为断层;④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第8题,地下隧道应建在背斜处,天然拱形,受力均匀,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读“某地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9~11题:
( )
( )
11.①②③④四处的岩层比较,年龄最小的岩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9题,c处两侧岩块断裂上升,c区域岩块下降,故c区域的地质构造名称为地堑。第10题,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谷地,与图中c处相符合。第11题,据沉积岩新→老关系推知,图中沉积岩形成先后顺序为①②③;④岩层为岩浆岩,侵入到①②③三个岩层中,形成最晚,年龄最小。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13题:
,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①处岩石发生了变质作用,则形成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


解析: 第12题,图中褶皱顶部较为平整,说明有侵蚀作用;然后经外力沉积形成页岩,花岗岩侵入到页岩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页岩。第13题,图中①处岩石为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变质形成大理岩。
读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14~15题:
( )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解析: 第14题,图甲所示地貌为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的冲积扇。第15题,图乙所示地貌是干旱地区风力堆积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读“我国南方山区某水系部分河段示意图”,回答16~18题: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析: 第16题,①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③处位于河流的峡谷处,流水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也较强烈。第17题,冲积扇一般形成在河流的出山口处,即④处。第18题,水库坝址应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即③处,在该处建坝工程量小,且其上游有盆地地形,水库储水量大。
读“地貌模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0题:
( )
,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 )

解析: 第19题,结合绿洲、各种沉积物的分布,应是流水沉积而成,风力沉积一般不会携带较重的砾石,且风力沉积作用中沉积物分布多呈水平层状分布,据此排除A项;仔细阅读图例,自上而下沉积物是砾石、细沙、沙土、黏土,其颗粒逐渐变小,排除选项B;扇形地的中下部相对上部较肥沃,相对扇缘带排水又好,适于农耕,故C项正确;扇缘带根据地下水位线显示,地下水接近出露,埋藏较浅,故D项错误。第20题,结合图示及上题分析,此地貌应是流水沉积形成,且图示扇形地上部与扇形扇缘带高差较大,为较陡的山坡,故可排除A、C两项;盆地中心的地貌,一般也较平坦(盆地边缘高差较大)也可排除D项,故此地貌应是山前冲积形成的洪积扇,可推定此地貌主要分布于山间河谷出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材料二 交通线示意图。
(1)与平原比较,山区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的选择、交通运输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2分)
(2)山区的交通运输线以为主,原因是。(3分)
(3)若该地选择了山区主要的交通线,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处,理由。(3分)
b处,理由。(3分)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4分)
解析:第(1)、(2)题,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等影响比较大。山区一般选择建设成本低、难度小的公路。第(3)题,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的影响。第(4)题,在山区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尽量多经过居民点。
答案:(1)方式 线路(2分)
(2)公路 建设成本低、难度小(3分)
(3)不合理 地形平坦,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 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6分)
(4)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4分)
“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图3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和。(3分)
(2)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岸,原因是
。(4分)
(3)若河流A段的岩层纵剖面如图2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2分)( )
(4)A、B、C三点中,最易形成聚落的是。(2分)
(5)若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4分)
解析:第(1)题,在河流的上游地区,河流侵蚀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流横剖面呈“V”型。第(2)题,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多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第(3)题,河流在流经岩性差异明显的河段时,由于差异侵蚀,可能会形成瀑布景观。第(4)题,C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河床更加宽阔,易形成聚落。第(5)题,河口处沙洲因左岸堆积最终与左岸相连。
答案:(1)乙 溯源侵蚀 下蚀(3分)
(2)D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4分)
(3)C(2分)
(4)C(2分)
(5)与左岸相连。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冲刷严重,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将与左岸相连。(4分)
“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8分)
(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8分)(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4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成时间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而为背斜构造。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形成为背斜成谷。第(3)题,线路的设计尽量沿等高线延伸。
答案:(1)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8分)
(2)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8分)
(3)绘图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