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梅氏悼亡诗的平淡邃美及其伦理文化意义
[摘要]梅尧臣悼亡诗倍受选家重视,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丧妻之痛、对亡妻的由衷赞美和绵绵思念;选材大都取自日常生活,于平凡中见真情。通过对悼亡诗的讨论,可深刻认识梅诗平淡深邃特色,亦有助于洞悉生活化、家庭化的宋代文化。
[关键词]梅尧臣;悼亡诗;平淡邃美;家庭生活
一、梅氏悼亡诗的选本梳理
梅尧臣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四库提要》卷一五三P1320:“欧阳修崛起为雄,力复古格。……其佐修一变文体者,尹洙;其佐修一变诗体者,则尧臣也。”诸家选宋诗,梅诗几为必选对象,且大都选有其悼亡诗。晋潘岳妻死作《悼亡》三首,后人遂称丧妻为“悼亡”;悼亡诗则专以悼妻为主题。陈衍《宋诗精华录》选梅24首(含4首悼亡诗),居初宋诗人第一,远多于二、三位的司马光(13首)、苏舜钦(6首)。苏梅一向齐名,此选足见陈衍对梅的肯定。其他如朱自清《宋五家诗钞》、钱钟联《宋诗三百首》、傅璇琮《宋人绝句选》、金性尧《宋诗三百首》、毛谷风《宋人七绝选》等,皆选有梅悼亡诗。朱东润《梅尧臣诗选》选悼亡诗26首。梅氏悼亡诗倍受选家重视,足以说明其成就和影响。
二、梅氏悼亡诗主题与宋士大夫内敛性情
据《全宋诗》,可论定为悼亡的梅诗37首,其内容主要有三:
(一)丧偶的悲痛与丧偶后的孤寂。庆历四年(1044)尧臣携家返汴京,七月七日其妻谢氏死于船中。他写了《悼亡三首》,其二尤感人:
每出身入梦,逢人强意多。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诉。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世间无最苦,精爽此消磨。
诗人因过度哀伤而恍惚终日,满怀苦闷却人前强意掩饰;家中冷冷清清,无人可以倾诉;夜晚难眠而尤显凄冷、漫长。诗人哀叹:“世间无最苦,精爽此消磨。”陈衍:“潘安仁诗,以《悼亡》三首为最,……然无沉痛语。……人品不可与都官同日而语也。”[1]偏偏祸不单行,不久次子夭折。尧臣悲痛欲绝,《书哀》: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雨落入池中,珠沉入海底。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之矣。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写尽因伤心欲绝而怨天恨地,虽深爱亲人而万般无奈,满怀痛苦而无处倾诉的悲痛。陈衍:“此首与前二首精爽十字最为沉痛。”[1]诗人忧伤而病,“弊衣留暗垢,残药恨沉疴”(《秋日舟中有感》),甚而有“我生都无如”(《师厚与胥氏来奠其姑》)的哀叹。
(二)对亡妻的由衷赞美。“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悼亡三首·其三》),尧臣赞美亡妻集中于容貌与品德,侧重贤惠,《怀悲》:
自而归我家,未尝厌贫窭。夜缝每至子,朝饭辄过午。十日九食齑,一日傥有脯。东西十八年,相与同甘苦。本期百岁恩,岂料一夕去。尚念临终时,拊我不能语。此身今虽存,竟当共为土。
“贤”即辛勤操劳,相夫课子,与丈夫相濡以沫。这种品质正是中凡与伟大处。诗人想象妻子于九泉之下仍然牵挂己身,“意在留补缀,恐衣或绽破。殁仍忧我身,使存心得堕”(《灵树铺夕梦》)。欧阳修《谢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