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电解质溶液胶体
高中化学科第三册
第二章电解质溶液胶体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从教材的编写体系看,本章内容为全书基本理论的最后一章,其深度难度也是整个高中教材中于手屈一指的。可以说本章内容是“化学中的物理”,在某些地方用物理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往往会事半而功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及综合是国家教委很重视的一个培养方向,也是学生真正把握知识并活学活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的高考化学题中,本章的内容一直是久热不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潜伏于一些题目之中,因而必须对本章内容持有足够的重视,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讲“理”,理清其义自明,理清能力自然强。
实际上,在以前的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接触过电解质溶液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里,为了使学生能较确切地认识酸、碱、盐三类物质的本质,从溶液的导电性入手,介绍了酸、碱、盐电离的初步知识。在高一时,为了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需要。在“硫、硫酸”一章教材里介绍了离子反应方程式。但在这两部分教材里,只涉及强酸、强碱和一些盐的电离,随着学生对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对于弱酸、弱碱的感性知识的增多,有必要深入研究弱酸弱碱的电离。同时,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的学习也为讲解弱酸、弱碱的电离奠定了基础。
【指点迷津】
本章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生活、生产相联系的内容比较多。比如:溶液的PH值、盐类的水解、中和滴定、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氯碱工业、铝的治炼和电镀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知识具体化,降低本章学习难度,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恰当的应用。这正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所在。
本章教材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电解质的概念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本节是学生认为最难第的内容,应花大力气给学生建立起牢固清晰的概念体系,通过对一些抽象性很强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
第二部分:酸碱中和滴定及有关计算。注意中和滴定的实验,该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精神,并且该实验又常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第三部分:电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将本部分知识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部分:胶体的基本知识,注意分析胶体的几大性质,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使知识系统化,而避免死记硬背,建议本部分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在一部分学习透彻之后再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而不宜抢进度。
二、学海导航
【思维基础】
1
。
①电解质是具有离子键或强极性键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如(Nacl)受热熔化,使束缚在晶格上的固定的离子变为自由离子,从而起携带电荷而起导电的作用;有强极性键的化合物如(HCl)在熔化状态下不会导电,但若把它们熔于水,则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②包括酸碱盐及活泼金属的氧化物。
③注意电解质研究对象为纯净物,将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加以区分。尽管Nacl水溶液导电,但溶液并非电解质,其溶质NaCl才是电解质。
④非电解质也必须是化合物,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才是非电解质。(如苯,CO2等)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无论其导不导电。(Na,CL2等)
⑤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在于电解质在溶液或熔化状态下电离而产生自由离子。在这里要把化合物溶于水生成新的化合物而导电区分开。如SO2溶于水生成H2SO3而导电,SO2为非电解质,H2SO3为电解质。
2. 电解质有强弱电解质之分。
①强酸、强碱及大部分的盐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为离子。称做强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中用“=”连接反应物及生成物。
NaOH=Na++OH-
HCl=H+Cl(或HCl+H2O=H3O+Cl)+-+-
注意,某些盐尽管难溶(如CaCO3),但溶于水中的那部分溶质仍全部电离,也是强电解质。②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仅部分电离,存在一个电离平衡,因而表示此类物质的电离时应用可逆符号“”
-如CH3
COOH CH3COO+H+
- NH3·H2O NH4++OH
③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电离能力的强弱可用电离度α来表示。
α=已电离的分子数?100% 已电离的分子数+未电离的分子数
-弱酸[H+]=C· α;弱碱[OH]=C·α.
多元弱酸尽管有多部电离,但多部电离分步进行,电离程度逐步递减,因而某氢离子浓度是由一步电离决定的。
+如:H3PO
4 H+H2PO4(一步电离α1)
-- H2PO4H++HPO42(二步电离α2)
-- HPO42H++PO42(三步电离α3)
而H[]≈C?α+
④弱电解质存在着电离的平衡,其平衡移动可套用勤沙特列原理。电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