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登革热基本知识.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登革热基本知识.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14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登革热基本知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登革热基本知识
病原
登革病毒属披盖病毒科(Togavirus)黄病毒属(Flavirus),包括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各型都能引起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免疫保护不明显。临床症状
本病感染潜伏期为2~15天,平均5~6天,通常3~5天,发病前尽管体内有病毒存在,而前驱症状却不明显。
(一)根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个临床型。
,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上述病症不典型或表现轻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者为轻型登革热。病死率极低。
,2~4病日内四肢、腋窝、粘膜及面部可见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病情进展中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道或 1
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常见肝肿大,血球容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0×109 /L者。脑出血的病例也有发现。异常严重出血的病例可导致死亡。
,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皮肤湿冷、脉数弱、烦燥或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或脉压低于
(20mm***柱以下)等危象,甚至血压和脉搏测不出,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WHO将DHF/DSS依病情严重度分为4级,在我国的临床实际意义有待实践中应用和总结。
(二)实验室检查确诊病例需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同时也可为流行病学分析、指导防治和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血桨、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分离病毒,一般采集发病3日内血液标本,无菌操作采静脉血3mL,分离血清,低温送检。将标本采用白纹伊蚊细胞纯系C6/36克隆株培养、1~3日龄乳小白鼠、巨蚊幼虫或巨蚊成蚊接种的方法分离病毒。
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可以鉴定4个不同型登革病毒。
(第一相)和3~4周时(第二相),分别采集血清,两相血清同时做血清学抗体检测。
此外,用免疫荧光、免疫电泳等方法也可从急性期标本检测登革热抗原。登革热暴发疫情确定后,没有必要所有病例都做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
,有助于诊断的重要变化是: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多、血液浓缩、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Ⅱ、Ⅴ、Ⅶ、Ⅸ水平低下等。
诊断标准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进行临床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2

流行病学资料
此是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依据。凡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或15天内去过或来自流行区,和/或发病前5~9天曾有被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通、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伴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表浅淋巴结肿大。
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皮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日。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日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或胸腹部出血。
多器官大量出血。
肝肿大。
伴有休克。
实验室检查
末梢血检查:血小板数减少(低于100×109 /L)。白细胞总数减少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3
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
病例分类
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散发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