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执壶天地.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执壶天地.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2 2015/4/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执壶天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执壶天地
我国陶瓷业在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到五代时期仍在延续。因为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朝廷只占据了长江、淮河以北的地域,邢、定二窑以及巩县窑的白瓷,因而成为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朝廷的主要御用瓷;邢窑历来是“北白”的代表窑口,邢窑白瓷便成了御用瓷的首选。这一时期邢窑白瓷的做工十分考究,这件执壶从胎泥、釉质、造型、工艺各方面都非常工致、细腻,整体上庄重雅洁,圆润而富有弹性,比之唐代透出了几分典雅,比之宋代又平添了些许大气,不愧是名窑名瓷的得意之作。
高古瓷中的执壶,又称注子、注壶、偏提、壶。按用途可分为水壶、茶壶、酒壶、尿壶、油壶、佐料壶……按壶身的造型又可分为茧形壶、双联壶、扁壶、盘口壶、龙凤壶、瓜棱壶、皮囊壶、梨形壶、多穆壶、僧帽壶、贲巴壶等大类;除此之外,在口、盖、系、流、柄的变化中,又衍生出数十种不同的名称。
从古陶器、青铜器器型发展的历史看,执壶是由新石器及夏、商、周等时期带系和耳的“罍”,带提梁的“卣”,带流和柄的“盉、鬶”综合演变而来的。所以,早期的茧形壶、双联壶、五联壶、唾壶并不是高古瓷意义上的“执壶”,而是“瓶”类器皿;而“虎子”作为尚未定论的水壶或尿壶,却地地道道是执壶的一种。目前发现的三国时期的虎子,普遍被认为是最早的执壶类器皿;其次是晋代的鸡头壶、羊头壶、鹰形壶,隋代的盘口壶,到了唐宋就已经百花齐放了,元、明、清更是不可胜数,真正创出了壶中天地。
晋代越窑青釉鸡头壶

盘口、细直颈、丰肩,壶腹扁圆,圆平底,肩部对称按鸡头流和粗泥条柄,颈两侧各有一桥形系。该执壶釉色浅青黄,胎质因淘洗粗放而杂质较多,壶面修坯不平整、略显粗糙,底足上支钉痕溢出的火石红浓重,晕散自然、老到。此件鸡头壶的流是管状流通的,大致年代应为东晋时期。
唐长沙窑青釉贴印花双鱼纹执壶

唇口、直筒颈、溜肩,瓜棱形深腹,棱边短流和扁平条手柄成对称状按于肩侧,手柄上端接筒形颈上沿。棱边短流下的壶身上腹,贴有一对模印鱼纹;通体施半透明釉,呈枣皮黄色,秀卓淡雅;底足和近底足处不施釉,假圈足。
执壶的造型为细颈筒腹,古朴端庄;釉色如青枣熟蜜、煮成淡黄;棱边短流,反映了长沙窑的独特工艺;壶嘴下端的双鱼纹贴印花,体现了唐代风行的佛教信仰,为长沙窑的典型纹饰;各方面的特征均表明是一件珍品。
两晋时的执壶,除“流”是鸡头、羊头等动物的头部造型外,一般还配有浅“盘口”和“桥型系”;而隋代的典型器盘口壶,盘口却较深、壶身修长,系耳变成了圆形的泥条系,柄开始出现龙形柄;唐代的执壶壶形重回圆润、有弹性,盘口重归于浅、渐次蜕变为微侈的直唇口,
“流”不再是动物造型,而是短粗的圆流或六楞流,柄鋬特小是唐代执壶的显著特征;到了晚唐、五代壶身渐秀,流逐渐变长、柄逐渐变大,壶底出现玉璧底或玉环底。
自宋以后,壶流更长、壶柄更大,壶身更加修长,系耳则有泥条系完全过度为上下竖按的条形系,壶底变为圈足;辽金作为一个基本与宋代平行的区域,它的执壶,除继承了唐五代较圆润的短流注壶外,还创烧出穿带壶、皮囊壶、鸡冠壶以及仿生的鸳鸯壶、鱼形壶等执壶作品;元代执壶的典型器,除尚有较大争议的梨形壶外,一般认为元代无其他造型的执壶。
明清时期执壶的种类比较多,已初步按饮酒与饮茶的不同用途,有了器型